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天文台從颱風警號炮到天氣衛星

**************

  一八八四年一月一日,杜柏博士正式上任成為香港天文台首任台長,不過當時他唯一與公眾有關的職責,可以說就是決定是否燃放位於尖沙咀警署底下的颱風警號炮。

  這一件看來似乎簡單的工作 - 警告人數眾多的漁民及航海社群,避免冒險出海,並提醒本地市民做好防風措施 - 竟然同時亦造成了一些混亂。由於當時的颱風警號炮亦用作郵遞炮,當收到來自倫敦的郵件時就會鳴放,所以很多時本地船隻不時會為了一個並不存在的颱風急忙找尋避風的地方。

  雖然杜柏博士及他的四名同僚主要負責收集基本氣象資料,但為公眾提供天氣預報竟不是他們原有的職責範圍!他們萬料不到現今二十一世紀,他們的接班人單在去年已經為公共機構、商業團體及市民提供逾數以百萬計與氣象相關的資料。

  他們亦不會想到今日的天文台會提供這般多元化的氣象服務,並取得多個國際氣象服務獎項。

  更重要的是,香港國際機場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有保障的機場之一,不受風切變及湍流影響,香港天文台所提供的先進航空氣象服務,實在功不可沒。現時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唯一擁有三部多普達天氣雷達的機場,多普達天氣雷達可以偵測數十公里外的風速轉變,並以立體圖象顯示可能影響飛行穩定的風切變情況。

  署理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天文台工作了二十八年,見證了本地氣象服務的急劇發展及轉變。

  他憶述:「天文台於七十年代後期採用日本同步氣象衛星(GMS),可說是天文台發展的一項里程碑。一九八○年一月,我們設立第一個地面衛星接收站,自此可以從該人造衛星接收影像。影像經過電腦放大及提高質素後,我們不但可以偵察熱帶氣旋的中心,而且可以預報它的風速。這設施使我們在數天前就可以預計熱帶氣旋的來臨。自此之後,我們從未錯過任何一個颱風。」

  林超英說:「這和早期形成強烈的對比。以前颱風警告的準確度低,我們最多只能給予數小時的通知。杜柏博士上任後不久,即成立首個風暴預告系統。雖然該系統有不足之處,但在避免人命及財產的損失方面已發揮了它的作用。」

  杜柏博士在一八八三年被委派到香港成立一所觀測站,提供報時及磁場觀察服務。奇怪的是,當時為公眾提供天氣預報服務並不在他的工作範疇之內,這與現時天文台提供的服務大相逕庭。不過,自一九五六年中央預報辦公室成立後,為公眾、軍隊及航運界提供氣象資料,天氣預報已成為香港天文台繁重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不過,現在回看,當時最有先見之明的,還數Royal Society的華倫.活博士。他於一八七九年率先提出在香港設立天文台的建議,當時他已指出香港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一般的氣象研究,特別在颱風方面。

  天文台除了是世界氣象學組織的會員外,亦在該組織內不同的技術組別擔當活躍角色,特別是颱風委員會。世界氣象組織於一九五○年創立。天文台亦是首批在美國境外接收氣象衛星訊號的機構之一。六十年代中期起,衛星氣象學就是天文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研究領域。

  此外,天文台記錄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國海形成的熱帶氣旋的資料,編製及發布有關熱帶氣旋的氣候資料之餘,亦不斷改良預測技術,並且將熱帶氣旋的移動途徑傳送到其他東南亞國家,以供參考。

  去年,天文台獲得世界氣象學組織頒發的二○○一年颱風委員會防止自然災害獎狀,以表揚其在危機處理的貢獻及擔當颱風研究協調小組主席時的表現。

  林超英緬懷在香港天文台近三十年的工作,他表示:「一九七五年是一個里程碑。當年,我們和北京天文台建立了直接的電腦聯網,以及裝置了東南亞首部用作氣候研究的電腦。香港與北京聯網,自動為本港提供國內的天氣資料;裝設新電腦則有助及早準確預測到惡劣天氣的來臨。」

  「一九八一年成立的氣象培訓局(Observatory Training Division),間接顯示出香港天文台在國際氣象界中所受到的重視。來自各地的氣象人員均申請參與我們的培訓計劃,而我們亦常常獲邀前往其他地區授課。

  「香港是一個既多元又人口稠密的社會,這促使香港天文台成為一個以服務為本的部門,並可能是世界上提供最多服務種類的氣象機構,當中有不少的服務更是在近幾年才開展的。」

  林超英說:「無可否認,市民對氣象服務有獨特的要求。一個開放社會需要依賴發展完善的運輸基礎建設,這些建設的運作則可能會受到惡劣的天氣影響。當天氣突然轉壞,可能影響到市民的工作、上課及消閒活動時,市民希望我們可以事先發出警告,好像不同程度的暴雨警告訊號,就是短期天氣預測的一個例子。」

  林超英的正式職銜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

  近年天文台新增的天氣預測及氣象服務當中,較為人熟悉的包括寒冷及酷熱天氣警告、紫外線指數、五天天氣預報及成立香港天文台資源中心,以及在互聯網上提供即時風速、氣溫、雨量及其他有關香港氣象的資料。

  此外,天文台亦提供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航空及海洋氣象服務、幅射監測及評估、標準時間及地球物理服務。這些資料透過本地電台及電視台每小時向外廣播,及每日在報章上刊登。市民亦可利用「打電話問天氣」服務(粵語:1878 200,普通話:1878 202,英語:1878 066)及互聯網(www.hko.gov.hk)取得這些資料。

  二○○一年香港天文台提供的查詢及資訊服務,在互聯網上吸引了超過一億三千三百五十萬瀏覽人次;「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收到約二千零六百萬個來電,「查詢資料電話系統」則收到九十四萬個來電;二○○一年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的天文台開放日,亦吸引了大約九千名市民參觀。

  香港天文台積極採用嶄新的科技,七十年代需要超過四十名員工操控的中央預測局(CFO),現在負責操作的人員數目已減半,而且他們還可應付更多的任務。其後新加的工作中,較為重要的有雷暴、山泥傾瀉及水浸警告,及時向外發布這些警告對減低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天文台的決定對本港的經濟及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但有時候因為謹慎起見,導致預測較為保守。香港的歷史上,曾經因為未能及早發出警告,讓颱風、山泥傾瀉及水浸等帶來廣泛破壞,這些都提醒我們大自然的威力足以造成嚴重破壞。故此當天文台發出有關警告時,市民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毫無疑問,近年來市民對天文台的工作信心日漸增強,推動我們有預防因自然災害帶來人命及財產損失的決心。一九八九年香港天文台首度進行兩年一次公眾意見問卷調查,其後調查的結果反映公眾對香港天文台天氣預測準確度的滿意程度由九○年初的百分之七十二至七十三,躍升至近年的百分之七十六至七十七。」

  市民可以透過天文台的網頁加入成為「天文台之友」,或到訪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大廈23樓的香港天文台資源中心,電話號碼:二九二六 八二五○,以加深對天文台工作的了解。

二○○二年六月十六日(星期日)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