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是今日(六月十二日)立法會會議上,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就何鍾泰議員提出「副學士學位」議案的致辭全文:
主席女士:
去年六月二十七日,立法會就政府計劃在十年內專上教育普及率達到60%進行動議辯論。今天何鍾泰議員就副學士學位的質素和出路,再度提出議案,我首先多謝二十位發言的議員提出不少相當一致的意見,正好給我一個機會向各位議員匯報工作進度。
工作進展
過去一年,我們在擴充專上學額方面的工作,無論是質與量都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在二○○一至○二學年,可供中五及中七畢業生選擇,以自資方式經營的新增課程約有40個,合共提供約7 000個學額,涵蓋人文學、科學及科技、資訊科技、工商管理、設計及建築等多個學科。目前約有38%的17至20歲青年可接受大專教育,預計在新的學年再增加約2 000個學額。這些學額中,約65%是由七間具自行評審資格大學的持續進修部提供,其餘35%則分別由七間機構提供。上一學年平均有三個學生申請一個學額,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報讀人數甚至超額十倍。根據院校向我們提供的資料,任教這些課程的老師有八成是全職,有不少具備碩士或以上的學歷,有些職業導向的課程聘請專業人士兼職任教,以確保課程緊貼市場需要,部份課程亦獲得專業團體認可,認受性絕對不會比政府資助的課程遜色。
質素保證
何鍾泰議員所提出的議案主要針對副學士學位,讓我先解釋一些容易混淆的名詞。專上教育泛指中五以後的教育,包括中六及副學位課程。副學位包括高級文憑及副學士。高級文憑在本地較為人熟識,而副學士則在美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引入香港只有短短兩年時間,香港人對這項資歷較為陌生,故此難免對副學士課程的質素保證和資歷認可有所關注。剛才周梁淑怡議員特別提到,自由黨支持副學士課程以自資舉辦,但高級文憑課程以自資舉辦有保留,但事實上自資的課程現在兩類都有,高級文憑課程有職業導向的、而副學士學位課程亦有職業導向的。
基本上,副學士學位有清晰的定位和嚴謹的質素保證。首先,為確保在香港頒授的副學士學位的水平,去年政府聯同香港學術評審局(評審局)和香港專上學院持續教育聯盟(聯盟),在參考國際標準和本地情況後,制定了一套副學士通用指標。我在去年的動議辯論時曾提過這份通用指標,亦寄過一份給曾議員,今日有質疑副學士定位的議員我亦會寄一份指標給你們作參考。這套指標涵蓋副學士學位的課程宗旨、學習成果、課程結構、入學要求、質素保證和結業資格。持續教育聯盟的成員和評審局在設計和評審課程時,均一致採用這套指標。何鍾泰議員剛才擔心副學士學生的質素,事實上通用指標規定申請人必須完成中六課程、並在中學會考五科合格(包括中英文);申請人也可以是中五畢業、成功完成一年的副學士先修課程。所以對入學要求有基本的保證。至於畢業生的質素,我們會待明年副學士畢業生出來社會工作一年之後,對僱主進行調查,評估副學士畢業生的水平、及他們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
除此之外,政府要求副學位課程提供者必須有嚴格的質素保證機制。具備自行評審資格的大學對自資副學士課程所作的質素保證安排,必須與獲公帑資助課程的安排相同,而且大學校長要親自確認評審的結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亦將「教與學質素過程檢討」(俗稱TLQPR)的範圍,從大學本部擴大至包括院校的持續進修部,以確保其自資開辦的副學位課程,同樣符合教學質素的要求。教資會剛完成兩間大學的「教與學質素過程檢討」,對教學質素保證的安排感到非常滿意。
至於未具備自行評審資格的院校,則必須經過香港學術評審局的院校評審及課程甄審兩部份,以確定該院校的架構、設施、師資、課程內容、運作、程序和學術環境,完全符合所需的標準。在完成評審後,評審局仍會對院校及其課程作出監察及定期覆檢,以確保質素得以維持。
此外,我們已編製了一本「經評審課程」的名冊,並上載教育統籌局的網頁,供市民參考,使學生及家長在選擇課程時能掌握正確資訊。這種「品質標籤」有助他們即時知道課程是否獲得政府認可。而且,我們為學生及辦學機構提供的財政資助,亦只適用於已通過評審的課程,我相信,這樣的財政資助可成為提升課程質素的良性槓桿。
由於新的副學位課程以自資形式開辦,辦學機構必須直接面對市場,這樣可確保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並進,迅速回應社會的需要。市場力量也令辦學機構更重視課程的質素、口碑、學生的出路及僱主評價等因素,加強質素保證。
我們相信,一個結合嚴謹的學術評審、合理的學生及院校資助和市場力量的機制,能有效地保證自資副學士課程的的質素能夠切合社會的需要。
資歷認可
副學士課程要辦得成功,副學士的資歷需得到廣泛承認,因此,我們有必要為學生建立一條明確的升學及資歷發展階梯。
政府多次強調,副學士是一個獨立而具有價值的資歷,副學士學位課程除可幫助學生在特定學科內打好基礎及提升一般學習能力,以便他們進修學位或專業課程外,副學士資歷亦為學生在就業方面作好準備,尤其是擔任輔助專業人員的工作。我們在副學士課程通用指標中很清楚地說明修畢副學士學位的學生應具備的條件和能力,包括:
* 具備穩健的一般技能基礎,包括語言、資訊科技、人際關係、溝通、定量和分析技巧,以及自學能力;
* 如修讀職業主導的課程,學生應掌握所修學科的專門知識,以及具備輔助專業程度的實用技能;
* 對本地、內地、區內及國際層面的重要社會政治、文化及經濟事務有基本的認識和理解;以及
* 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及取向。
所以副學士課程包含了不少於20%的通識能力,以幫助裝備青年人應付未來社會的挑戰。
在就業方面,政府在去年六月宣布,在招聘一般以高級文憑為入職要求的公務員或非公務員合約僱員時,承認本地認可的副學士學歷。今年二月,政府進一步宣布五個以特定學科的高級文憑為其中一項入職要求的五個職系,亦接受同類學科的副學士學歷。迄今,政府共有13個職系接受副學士學歷為其中一項入職資格。政府充分肯定副學士畢業生的質素,率先承認有關資歷,希望起帶頭作用,並向私人機構發出強烈而明確的信息。
我已在月前去信各大商會及僱主團體,積極鼓勵僱主及社會人士認識和接受副學士資歷。政府會進一步加強宣傳,今年三月,我們為中學的職業輔導老師舉辦有關副學士學位的講座,反應十分踴躍。七月下旬,我們亦會為家長和學生舉辦大型講座,向他們介紹副學士課程的性質、內容、結業資格和出路等。
升學銜接
在升學銜接方面,大部分的辦學團體都與香港以外的大學有升學聯繫,目前最少有20個副學士課程的資歷,獲九個國家或地區約100間高等院校承認,可作申請入讀學位課程或學分轉移的資格。另外,教資會將於稍後提交「高等教育」改革建議,政府屆時會一併探討如何讓本地院校有更多空間,能更靈活地招收副學士畢業生修讀二年級學士學位課程。現在有大學已自動把騰空的二年級學額,供成績優異的副學士課程畢業生修讀,亦有大學收緊對學生成績的要求,學業表現差的學生可能要把學位讓給有志繼續進修的副學士學位畢業生。在下一個三年度的大學撥款期,我們不排除會增加大學整體的學額,讓副學士課程的畢業生有更多升學的機會。
此外,畢業的同學可以循專業的方向發展。不少自資副學位課程已獲專業團體承認,豁免專業資格的部分考試。副學士畢業生亦可選擇報讀本地院校自資開辦的學位課程,例如公開大學和樹仁學院的學位課程。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
張文光議員提出的修正議案中,提出有關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及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希望藉此機會澄清幾點。
目前香港正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當經濟活動一體化的浪潮席捲全球之際,我們必須轉型為一個高增值的知識型經濟體系,以把握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資料,預計在二○○○年至二○二○年間,全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將有百分之三百的增長。根據我們二○○○年的一項人力供求推算顯示,本港至二○○五年,大專或以上程度的人力供應將出現嚴重短缺,不足之數高達11萬人之多,其中8萬屬輔助專業人員,等同副學位的程度。因此,我們的大專教育必須重新整合及確立新目標,以配合本港人力發展的需求。在這個背景之下,行政長官在二○○○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17至20歲適齡青年接受大專教育的百分比,由當時的30%左右,增至二○一○年的60%,這個循序漸進的政策目標既照顧現實,亦符合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作為特區政府的領袖,行政長官是有需要各市民描繪一個清晰的教育藍圖,這亦正正是二○○○年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重點。事實上,自行政長官宣布擴充大專教育的一個長遠指標後,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亦得到培訓機構積極回應,在一年之間,已為接近7000名年青人提供升學機會,叩開了另一道邁向成功的大門。如沒有行政長官的願景,這批年青人現仍處於徬徨、無奈的境地。
副學位課程
近年,特區政府即使在資源緊絀的情況下,對教育的承擔依然沒有減少。政府的教育開支由一九九六至九七年度的379億元增加至二○○二至○三年度的614億元,增幅高達62%,而高等教育方面的開支約佔整體教育經費的三成。但即使投入大量的資源,我們仍無法滿足全部的需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不論負擔能力,對所有學生一律提供大幅的資助,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另一個選擇是按學生的經濟能力而提供資助,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學額,同時令資源投放於最有需要的地方。而政府亦多次作出明確的承擔,確保沒有學生會因經濟原因而無法升學。教育涉及長遠而龐大的投資,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因此我們鼓勵有能力的大專院校及辦學團體以自資的形式,開辦以副學位為主的專上課程。
教資會的「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亦有觸及專上教育未來的發展。有鑑於新增的專上教育課程與現有的受資助課程有重覆的地方,因此有需要理順資助專上課程的準則,避免雙重標準,做成不公的現象。例如資訊科技和商業會計課程,都具有相當高的市場價值,市面上亦有不少同類課程,既然如此,政府是否應將現有資源轉為投放於對社會發展有需要、但市場無興趣提供的課程呢?教資會建議有三類課程仍應得到政府繼續資助,包括:一些開辦和營運成本較高的課程,如何鍾泰議員所述的工科課程、滿足人力市場個別需求的課程,以及欠缺市場吸引力但對社會發展有價值的課程。
報告書現正在諮詢公眾階段,市民及高教界可對此提出意見。我們理解院校及教職員表達的關注,亦曾向他們作出保證,我們會個別諮詢受影響的院校,按每間院校課程的內容和實際的情況,去釐定那些課程應繼續予以資助,那些課程有減少資助的空間,而且共同定出一個合理的過渡安排,避免對院校做成不切要的震盪。對學生來說,已開始修讀政府資助課程的學生,將不受任何資助模式改變的影響。
資源運用
教資會多次重申,報告書各項建議的主要目的,並非是削減政府投入教育的撥款,而是更妥善運用有限的公共資源。由於高等教育在未來會迅速增長,政府日後投入專上教育的資源一定會越來越多。關鍵是我們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和獲得最大成效。
自資的副學位課程雖然以「自負盈虧」方式營辦,主要從學費收回辦學的成本,但政府會為符合資格的學生提供助學金、低息貸款及車船津貼,受惠學生人數眾多。以今年為例,約有兩成的申請學生獲得學費全免,另有六成申請學生獲低息貸款。多位議員擔心,學員負債過重,將來無力償還。讓我用一些數字作例子去銓釋目前的情況。自資副學位課程的學費每年由35,000元至50,000元不等,以35,000元至40,000元的學費範圍最為普遍。由公帑資助副學位課程的學費每年亦需要31,000多元,兩者的實質差距並不是太大。假設一位學生修讀兩年制的自資副學士課程,每年需借經入息審查的低息貸款40,000元(年利率2.5%)以支付學費,另外盡借約33,000元的免入息審查貸款(年利率4.625%),以支付生活費。他在完成兩年課程後需每季度還款共約4,500元,攤分開即每月約1,500元。如果學生畢業後暫未能找到工作,或有其他家庭原因導致他未能即時歸還貸款,學生資助辦事處會彈性處理,容許延遲還款。說到尾,百分之六十只是一個長遠指標,為青年人提供另類教育途徑,學生會否報讀,是其個人選擇。除為學生提供資助外,我們預計在二○一○至一一學年,政府每年為自資課程學生提供的助學金約為4億元,發放的車船津貼多於一億元。去年我們得到立法會同意,預留50億元,為合資格的辦學團體提供免息貸款,幫助他們支付辦學初期的費用。
我們另外預留了1,000萬元,資助辦學團體進行學術評審。最近,我們更預留五幅土地,供辦學團體發展校舍,確保學生有更充實的校園生活。這些支援措施雖然與一貫資助各院校開辦課程的模式有別,但亦充分顯示當局對拓展自資專上教育的承擔。
我十分同意田北俊議員所說,辦教育不同於其他服務,單靠資源是不能保證質素,人的因素更為重要。陳婉嫻議員認為香港應該學職美國的社區學院的政策之時,亦同時學習他們的資助政策,即全數資助,但我相信我們更要學習一點,就是他們的高稅制,才能做到這點。
總結
年青人有不同的性向和能力,升讀預科或大學不應該是邁向成功的唯一途徑。副學士學位的意義在於給予有志繼續進修的學生多一條發展的途徑,提供一個自我增值的平台,為他們日後就業及進修奠定更好的基礎。
過去一年,我和我的同事親身接觸過不少院校的副學士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也見證了不少同學在脫離公開考試的枷鎖後,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並且重拾自信。老師對他們都有很高的評價,雖然起初在學習上他們需要較多的幫助,但有些副學士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更積極,他們對副學士學位課程的肯定,對學習機會的珍惜,令我們深感欣慰。
政府積極支持自資副學位課程的發展,我們亦會不斷監察副學位課程的質素,並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最新的人力供求推算,去平衡各類課程的數量。教育是需要社會和個人的共同投資,我們需要社會各界與政府攜手,給予副學士學位正面的肯定,為這些年青人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希望。
主席女士,我謹此陳辭。謝謝。
完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