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行人專用區改善道路安全及市區環境

****************

  香港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其中一個地區;加上熙來攘往的車輛,使路面更加繁忙,好些地區經常出現人車爭路,險象環生。運輸署為減低交通事故的潛在危險,推出嶄新的行人專用區計劃,成效日益顯著。

  該署於二○○○年在部分最受污染問題困擾的市區地點,試驗行人專用區計劃,以改善環境。結果顯示,計劃除了有助改善空氣質素之外,亦大大減低交通意外。

  試驗計劃推出十二個月後,尖沙咀的交通意外由十二宗下跌至九宗;旺角則由七十八宗跌至五十八宗,比率方面兩區的數字均減約百分之二十五。

  運輸署行人設施部工程師陳展榮指出,建設行人專用區需進行美化行人道工程、特別燈光設施以及為行人區舖設彩磚。他表示:「推行行人專用區後,周圍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市民大眾均十分支持,使計劃更值得繼續推行。」

  陳展榮說:「行人專用區一般可成為區內受歡迎的地點,這一點也不足為奇,因為除了增加的人流有利於周圍商店外,對行人亦很有吸引力。去年三至四月期間,我們在舉辦巡迴展覽期間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二千名受訪者當中,百分之九十六贊成有關計劃。」

  「行人專用區計劃的構思其實並不複雜,亦有立竿見影的效用,但推行起來卻絕不輕鬆。我們先要廣泛諮詢所有可能受影響的人,包括附近商店、居民、運輸業人士、分區委員會及區議會等。」

  「在策劃初期我們要諮詢各個政府部門,以確保有關的行人專用區不影響他們已定下的工作。我們推行行人專用區計劃很多時碰上了其他部門進行公務工程,例如更換水管及污水管、加設特大去水管道及舖設高壓電僱央C」

  陳展榮說:「我們會按需要成立適當的工作小組,統籌各項工程的先後次序,以避免多番掘起路面,對公眾造成不必要的滋擾或浪費資源。在制定施工計劃的時候,我們會按情況諮詢所有公用事業機構。」

  「平均來說,在試驗計劃開始前的諮詢期約需八個月。完成整個街道美化工程約需一年以上;視乎附近有多少項公用事業及基建工程要進行和涉及規模有多大。旺角登打士街的特大去水管道工程和尖沙咀廣東道西鐵站的工程都是很好的例子。」

  陳展榮說:「然而若要行人專用區計劃成功,有關部門採取執法行動加以配合亦很重要。譬如當行人專用區的環境得到改善後,但若食物環境壎芵p人員對非法擺賣視若無睹,行人專用區很容易便會淪為小販黑點。與此同時,因設立行人專用區而需作的交通改道,亦有賴警方執行交通管制法例才可付諸實行。」

  雖然陳展榮認同行人專用區對行人和環境都會帶來好處,但他強調將某一街道列作行人專用區時,不能導致別的地區出現交通擠塞,因為這樣只會將交通及環境問題由一個地區轉到另一地區,社會並沒有得益。

  陳展榮曾考察歐洲多處廣受歡迎的行人專用區,他表示在市區高交通流量的地區引入行人專用區概念,最初的目的在於減低汽車廢氣在部分購物區造成的空氣污染。

  「我們在一九九九年開展了一個顧問研究,設法減低一些由環境保護署界定為空氣污染黑點的地區的交通流量。我們針對一些目標地區,詳細研究人流及交通的模式,找出可以劃為車輛禁區的地區及進行交通改道,以減低由汽車廢氣造成的空氣污染。

  「結果我們在二○○○年四月重新開放羅素街給行人使用,開創了香港首條行人專用街道。我們即時可以看到該區變得十分怡人,整體環境亦得以改善,迎合行人、店舖及商戶等需要。根據環境保護署監察空氣質素所得的數字顯示,銅鑼灣及旺角的空氣污染程度平均減低百分之十一。我們亦發現部分悠閒式街道的交通意外數字普遍下降。」

  行人專用區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

* 「全日行人專用區」在任何日子和時間均禁止所有車輛駛入。如銅鑼灣百德新街。

* 「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是指該處只會在一日內某些時間及/或一個星期內某些日子禁止車輛駛入。銅鑼灣及赤柱大街便是例子。

* 「悠閒式街道」全日均可行車,但設有一些如稍微隆起的路障、收窄行車道等措施以減低車流及車速,減低非必要進入的汽車數量。擴闊行人道以改善人流。

  要將整條街道封閉讓行人使用,需要根據《道路條例》刊登憲報,此後涉及的法定程序,包括讓公眾提出反對或解決遭反對的事宜,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花上約九個月的時間。

  截至二○○一年底,全港共有三條全面開放給行人使用的行人專用街道,十條部分時間的行人專用區,以及十二條悠閒街道,分布於銅鑼灣、尖沙咀、旺角及赤柱。二○○二年運輸署將於灣仔、中環、佐敦及深水鶧牳W設行人專用區。

  陳展榮表示行人專用區計劃是政府的一項長遠計劃,藉以改善整體生活環境,這並非僅為香港居民而設,同時亦可增加香港對遊客及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要將一個地區變為行人專用區,平均每平方米造價約一千至二千五百元,視乎涉及的街道美化工程的規模、特別照明系統及所舖設的路面物料而定。陳展榮說:「只要看看計劃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好處,就知道這是物有所值的。猶幸我們可以汲取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德國、丹麥及荷蘭,在行人專用區方面的經驗,我們減少經歷千辛萬苦,以及付出高昂的代價。

  「生命中有不少珍貴的事物可以是完全免費的,好像是我們呼吸的新鮮空氣和溫煦的陽光。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徜徉於香港高樓林立的心臟地帶,而毋須擔心會被汽車輾過或因吸入汽車廢氣而嗆咳不已,這種享受可謂無以尚之。」

  誠如陳展榮所言,行人專用區若成為目前道路管理的新趨勢的話,以後我們到城中最繁盛的地區,便不再需要在污煙瘴氣的街道衝鋒陷陣,而是安步當車,誠一樂事。

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星期日)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