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教育署發言人今日(三月五日)回應有關歷史科課程修訂建議的新聞報導,澄清報導指課程會放棄教授古代歷史,實屬誤解。
發言人解釋,現行的中一至中三世界歷史科課程涵蓋古代、中古及現代歷史;中四至中五涵蓋十八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的歷史;而中六及中七則集中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歷史研習。
他說:「因此,中學課程並不存在廢古代歷史的說法。」
發言人解釋,課程發展議會屬下一個專責委員會建議改善中四至中五歷史科課程,建議課程中的研習時限為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九九年。教育署現正向歷史科教師作初步諮詢。
他說:「現行的中四至中五歷史科課程於一九八七年首次在學校推行,至今已有十多年。專責委員會認為課程可集中於二十世紀的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發展高層次思維技巧,包括批判性思考及解難能力。」
他說:「這些能力可透過研習歷史培養出來,亦配合課程發展的精神。」
「歷史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分析現存的歷史資料,從而作出判斷及結論。」
發言人指出,國際間並無共識指當代歷史不應包括一九四五年以後的時期。其實,很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及澳洲已將世界歷史的研習推至現代;而內地亦有將一九七八年後相關的歷史課題加入研習範圍。
他指出,歷史科課程過往曾作數次修訂,務使課程更緊貼時代,現時中學教師已教授至八十年代的世界歷史。
發言人強調,一系列的諮詢工作將會展開,現時進行的為修訂課程的第一次諮詢,專責委員會於收到歷史教師的意見後,對修訂課程作出相應調整,並於今年七月進行次輪諮詢;而修訂課程的定稿將交課程發展議會,以作考慮。
在新課程全面實施前,教育署會與專上學院合辦教師在職培訓,及提供教學資源和支援。
他補充:「我們對是次修訂課程的建議持開放態度,並歡迎教育界人士提供意見。」
完
二○○二年三月五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