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校本課程有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

  課程是學生的整體學習經驗,學校和教師應因應學生的能力、需要和興趣,以及學校本身的條件,發展適合校內學生的校本課程,強化學生的學習經歷,幫助他們更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教育署署長張建宗今日(十二月二十五日)表示,現時本港共有近八百所小學及四百多所中學,它們各有不同的特色和條件,包括學校的政策和發展步伐、學生的程度、教師的經驗等;因此,以「一刀切」的概念推行課程發展並不可行。

  他說:「我們相信,校本課程發展有助開拓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機會,容許更大的彈性,讓學校可以靈活運用時間,善用空間、環境和資源,從而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張建宗指出,長久以來,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家長都習慣把學校課程等同課程綱要和課本,只注重完成課本及課程綱要的所有內容,這種做法未必能幫助學生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他說:「我們鼓勵學校把課程發展議會訂定的中央課程加以調適,但必須符合其基本方向和原則,發展適合校內學生的校本課程,而策略則可以多元化。」

  「換言之,學校在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時間表編排方面有很大的空間,但在學習目標上,大家都需要十分清晰和一致,以『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為方向,課程架構為基地,向學生灌輸八個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概念,以及培養學生的九個共通能力及核心價值觀。」

  九個共通能力中尤以溝通能力、創造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為重,而核心價值觀則包括國民身分認同、責任承擔及尊重他人等要素。

  張建宗談及校本課程發展時強調,校本課程並非單是刪減課程,引進新的教學策略,而是通過集思廣益,設法了解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把一些不斷發展和建構的知識,加以應用、轉化和提升。

  他建議學校可以更具體及有策略地促進教師的協作和交流,例如設立一個或多個課程發展小組,共同備課,推動校本課程發展。

  根據教育署與學校一起實踐的經驗,校本課程發展可以通過以下模式進行:

(一)「由點、線到面」方式 - 由某一級某一個學習領域作嘗試,然後推展至各級和其他學習領域;

(二)「全校參與」方式 - 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發展校本課程,確定全校所有教師都參與;及

(三)「綜合課程發展」方式 - 由多個不同學習領域的教師組成團隊,一起完成涉獵多個學習領域的專項計劃。

  當然,學校也可以因應不同的需要和本身的環境,採取不同的發展模式。

  為了協助校本課程的發展,教育署課程發展處自一九九三年開始,便已派遣專業隊伍,為學校提供充分的支援,到校與教師結成伙伴,一起發展校本課程。

  張建宗補充說:「由本年九月開始,我們亦派遣課程主任到參與『種籽計劃』的學校,以試行和驗證的方法,與教師共同研討解決教學上的具體問題。」

  「為加強對學校的服務,質素保證科的督學會在質素保證視學後,根據學校的需要,與校長、教師共同制定提升學校質素的計劃;而各區域教育服務處的學校發展主任也十分樂意就學校的發展提供意見和支援,致力幫助同學們『學會學習』,使能達到『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目標。」

  此外,教育署亦會透過舉辦研討會,向各學校的校長及教師推廣校本課程的發展。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星期二)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