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自主世代」尋真記 六十年代至今實驗創作重現眼前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將於九月起推出重頭節目「自主世代」,放映超過二百套由六十年代至今的香港獨立短片和錄像作品,其中不少為知名影人的早期作品,且未曾正式公映,市民將有機會一睹這些珍貴的文藝遺產。

  香港電影資料館成立以來,一向重視香港獨立電影及錄像製作的搜羅及保存工作。「自主世代」是一項尋究香港獨立短片和錄像的工程,由資深獨立錄像製作人馮美華策劃和統籌,至今已尋獲超過一百部短片和錄像作品,並安排了一系列具代表性的放映節目,於九月八日(星期六)至十一月四日(星期日)放映共四十二場,歸結了此階段的搜尋工程。

  這些短片根據其手法、主題、內容和製式擬定共十三個主題節目,分別是「海外留學歲月」、「前實驗世代」、「實驗近世代」、「八九/九七前後」、「逐格拍」、「浪蕩的日子」、「成長歲月」、「天倫細語」、「不平鳴激進版」、「人文薈萃另類觀」、「一千零一夜」、「DV新世代」和「對焦澳門」。同時,每個個別主題節目亦會以時序安排,讓觀眾領略不同主題於時間中的轉變。

  「自主世代」的開幕放映節目搜羅了當今知名影人共十一齣早期作品,包括何藩、劉國昌、劉成漢、雪美蓮、章國明、張婉婷及羅啟銳,而影評人羅卡及石琪,以及作家西西和電影發行人馮永的作品亦能尋回,肯定令觀眾嘆為觀止。羅卡於一九七○年拍攝的《乞食》是「慾望」故事,影像充滿表現和超現實主義的色彩,多了反思的意味。至於張婉婷的學生作品《Writing on the Wall》則是幽默的默片格局,羅啟銳為其中的攝影,演員包括李安、張堅庭和Micky Rourke。相反地,羅啟銳的學生作品《The Illusionist》色調深沉而悲情。節目以黃志強的《死結》作結,由吳宇森編劇及導演,是他與影評人石琪的「經典」實驗作品。

  透過「海外留學歲月」,觀眾可重溫本港著名主流電影導演或編劇在海外學習電影理論而創作的短片,無疑是一個重新認識影人的好機會。「海外留學歲月」是一系列不同內容的情節片,包括張婉婷的《Writing on the Wall》、羅啟銳的《The Illusionist》、劉國昌的《Peace of Mind》、李才良的《小故事》、劉成漢的《追》、《Clear the Air》、蔡繼光的《Picnic》等等,風格迴異,成為他們事業的獨特印記。

  《八九/九七前後》發生了什麼?創作人透過實驗與寫實的影像和處理,將意料中事的一九九七回歸和突如其來的六四事件,以揶揄、知性或浪漫的手法呈現眼前。黃奇智的《'89-'97那些昏頭昏腦的日子》、洪強的《我們都愛祖國的天空》、范煜文的《1997年我17歲》等,讓觀眾返回八九與九七前後的日子。

  獨立製作人情繫父母的深邃和複雜感覺在「天倫細語」中表露無遺;《誠》與《羲皇台》紀錄了製作人對父母的愛意,而其餘作品則紀錄了父母在彌留或患病之際;九套作品橫跨二十五載,手法雖然迴異,但當中的真摯親情卻歷久不變。

  此外,香港電影資料館亦特別為「自主世代」安排了不同的創意計劃,其中的「回-捲」及「割-接」錄像裝置則特別邀請六位電影及錄像創作人,包括文晶瑩、馮炳輝、張康生、李韻恬、李筱怡及黃修平,依據他們在資料館對香港電影研究所得,再創作新的裝置作品。至於「偶像電影人」製作則邀請青少年教育團體提交創作計劃,再於資料館內就其偶像影人胡金銓、唐基明、卓伯棠、譚家明、唐書璇、張徹、凌雲、龍剛和朱石麟作出研究,並以數碼攝錄機創作錄像,於十一月二至四日(星期五至日)在「自主世代」中播放,為整個放映節目的完結帶來驚喜、創意和喻意。

  「自主世代」的大部份放映作品均為粵語對白,並無字幕。票價港幣二十元,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設有高齡、殘疾人士及全日制學生半價優惠。

  節目查詢,請致電: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票務查詢及留座電話:二七三四 九○○九。

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