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工商局局長周德熙今日(三月一日)在長江開發滬港促進會主辦的「第五屆滬港經濟合作研討會」開幕式所致的賀辭全文:(只有中文) 尊敬的徐市長,尊敬的羅先生,女士們,先生們: 首先,我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向在座各位致以誠摯的問好,並對「長江沿岸城市投資項目推介會」暨「第五屆滬港經濟合作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長江開發滬港促進會一直以來的工作,對於推動滬港兩地與長江沿岸地區的經貿合作,起著積極的作用,相信這兩天的活動,將在過去良好的基礎上更上層樓,進一步開拓沿岸各地和香港的共同發展空間,讓更多的企業和百姓受惠。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新世紀之初,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在剛剛過去的二OOO年,國家的生產總值增加了百分之八,外貿總額更創下增長百分之三十一點五的歷史紀錄。 國家整體經濟成就如此驕人,上海、長江沿岸各省市,以及香港,都是直接的受惠者,同時,我們也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此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就以徐市長領導的上海為例,近年,上海的高速發展,舉世矚目。去年,上海的生產總值增長了百分之十點八;而在過去五年,上海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超過百分之十一,在全國省市中名列前茅。在外貿方面,去年上海的進出口總額,超過一千億美元,大約佔了全國四分之一。 在香港,我們也克服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經濟正穩步復原。去年,我們首三季的生產總值增幅都達到雙位數字,預計全年應會達到百分之十左右。對內地來說,香港仍然是最主要的轉口港,以及外來投資主要來源地,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繼續為內地的企業提供重要的融資渠道。到去年底為止,內地已經有五十家企業在香港上市,集資超過千億港元。 國家加入世貿之後,香港如何看待自己和內地各省市之間的關係呢?特別是和長江流域的「龍頭」上海之間,到底誰勝誰敗?誰會取代誰呢?這是我經常聽到的問題。對此,我的答案,八字可以概括,就是:各放異彩,相得益彰。 在經濟的競技場上,上海、香港以及全國所有省市,同屬一支「中國隊」。我們各有所長,不能,也不會彼此取代。事實上:我們有時在不同的領域上奮鬥,有時在同一條跑道上較量。重要的,是我們的努力和競爭,都將推動自身的進步,同時令整支「中國隊」得以不斷刷新紀錄。 世界銀行預期,國家在加入世貿後,應可以在二O二O年後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在這龐大的體系下,我們有信心國家必定能夠容得下多個國際商貿城市,例如上海是以整個華東地區為腹地,達至其「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而香港則背靠華南地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都會」。 最重要的是,上海與香港之間,除了競爭以外,還會互惠互利,彼此促進。目前,上海和香港之間的商貿往來就非常密切。國家加入世貿後,相信上海和香港之間的經貿關係將可以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我深信在未來的歲月,上海和香港肯定可以繼續保持雙贏的局面。 此時此刻,我們一同展望著國家加入世貿,以及實施西部開發的宏大計劃。面對著充滿希望和挑戰的未來,相信在座諸位和我一樣,都會問:我們當如何深化滬港兩地和長江沿岸地區的協作,加強優勢互補,同時帶動我們的企業,一同將我們的──也是國家的──經濟發展推上更高的台階呢? 長江開發滬港促進會這兩天的活動,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和開拓前景的大好機會。今天早上的推介會,將來自長江流域一帶的企業和機構,以及來自香港和海外的工商界代表匯聚一堂。同時,現在這個研討會,也選擇了一個非常切合時機的主題,就是「中國加入世貿與長江開發──中小企業的機遇」。 中小企業,不論在內地或香港,都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的中小企業對於國家加入世貿後的前景,大體上是樂觀的,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國家加入世貿後,他們將無可避免面對更大的競爭。相信內地的中小企業也有同感。 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個別中小企業由於規模較小,資金和人才有限,往往較難克服經濟環境轉變帶來的挑戰,但假如企業之間能夠結成伙伴,應可以突破局限,大展鴻圖。 我期望今天的研討會,不但能夠為滬港和長江流域的中小企業帶來更多有關國家加入世貿的有用信息,更能促進這些企業之間更深的了解和合作,一同推動我們的共同發展,以及國家的富強進步。 最後,我衷心祝願會議圓滿成功! 完 二○○一年三月一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