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立法會一題:母語教學政策維持不變

****************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十三日)立法會會議上,楊耀忠議員的提問及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的答覆:

問題:

  據悉,教育署即將在初中班級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雙語教學」試驗計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將會參加該計劃的學校的名稱;

(二) 該計劃所需資源;及

(三) 該計劃對現行教學語言政策的影響,以及與母語教學政策如何配合?

答覆:

主席女士:

  政府推行母語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最少語言障礙的情況下,掌握學科知識和發展高層次思維。

  自從一九九八年政府開始推行中學教學語言指引以來,教育界普遍肯定母語教學有助提高學生的認知及學習能力;不但令課堂內的討論氣氛變得活躍,更加速教學的進度和加強學習的深度。因此,我首先重申,政府肯定母語教學對學生學習的效益,並會繼續貫徹以母語教學為主的政策。

  教育統籌委員會在檢討中一派位機制時提出,由二○○一年起,派位組別將由五組減至三組,在五年後,學生派位的組別將完全憑校內成績決定。換言之,將來每一間小學都會有第一至第三組別的學生。在建議的派位機制下,中學校內學生的能力差異有可能擴大,很難確保每一名被派往英文中學的學生都適合英語授課。

  有見及此,教學語言工作小組曾討論應否在選擇教學語言上,容許學校有較大彈性,以妥善照顧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有工作小組成員建議,讓學校就某些中一至中三的班級或科目,選擇不同教學語言;但工作小組未能就此達成共識,最後於今年九月建議教育署進行研究,探討中、英並行教學模式的利弊,供教統會在二○○三/○四年檢討升中派位機制時參考。

  教育署已成立督導小組,釐訂中、英並行教學模式研究的範圍及各項細節;這項工作目前仍在初步構思階段。小組成員包括有關的專家學者及校長。教育署亦曾接觸一些學校,探討是否有學校願意參加試驗計劃,並徵求可行的方案。這項研究並無預設的政策取向,教育署的角色是促成本地的專家學者協作研究,希望通過匯聚各方的意見,令研究可以更全面包容不同的觀點,使研究的結果更具認受性,對制訂政策更有參考價值。

  我必須強調,這項研究的出發點,是鑑於將來同校同級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可能擴大,因此有需要探討有效的處理方法。在設計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將貫徹母語教學的宗旨,即是確保學生在最少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學習。研究的具體目標,是在不影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大前提下,探討以分組、分科或分題實施中、英並行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先決條件和配套措施。

  教育署至今尚未選定參與計劃的學校。至於研究所需的資源,將取決於參加的學校數目、研究的方案和學校所需的支援。在學校取樣方面,我們希望能夠包括不同收生標準及使用不同教學語言的學校,而研究亦可以在不同的級別進行,這樣可使研究更為全面。

  政府的教學語言政策非常明確,我們必須因應教師和學生的語文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語言,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我們必須採取適當的支援措施,創造有效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學好兩文三語,而母語教學的基本政策將維持不變。

二○○○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