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香港堅尼地道七號的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於今日(八月十八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經憲報公布列為歷史建築物。
聖約瑟書院是本港其中一所教會主辦的學校,為過往百多年的本地教育作出很大的貢獻。
一八四一年英國管治香港以前,本地教育主要是鄉村教育,學習儒家思想。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式教育傳入本港,情況才有重大轉變。
一八五八年簽訂天津條約以後,教會的工作急速發展,開辦了不少學校,並且積極推廣以宗教理念為基礎的教育;一八七三年政府推出補助計劃,資助由教會及志願機構所辦的學校。
一八六四年,羅馬天主教會在威靈頓街開辦救主書院(即聖約瑟書院前身)。一八七五年,六名喇沙修士會修士接辦該校,改名為聖約瑟書院。
書院於一八七六年擴展,學生增至一百六十五人。書院同年遷至堅道九號的Buxey Lodge。由於地方不敷應用,書院於一八八一年再次搬遷,遷往羅便臣道山下的己連拿利。一八八一年在羅便臣道奠基禮用的小鏟,現仍保存在校內。
一年後,新落成的書院啟用,共取錄了三百三十六名學生。首個香港童軍組織於一九一三年在書院成立。
書院不幸在一九一八年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而須再次搬遷,新校舍設於堅尼地道七號德國會所,即書院現址。書院的教學樓(即現北座)於一九二○年啟用,當時約有學生六百五十人。
科學樓或稱教堂樓(即現時西座)於一九二五年啟用,設有小教堂、科學室和禮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書院被日軍佔據,用來儲存醫療物料。書院於一九四六年戰後重開。
書院的舊主樓(即舊德國會所)於一九六三年被拆卸並改建成新行政主樓,由當時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啟用儀式。書院的小學部於一九六八年遷往香港灣仔活道四十八號的獨立校舍,為書院日後擴展作好準備。
書院的北座和西座是該校現存的戰前建築物。北座樓高四層,兩側建有鐘樓,一邊建有游廊;西座亦是樓高四層,頂部建有塔樓。
完
二○○○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