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劉江華議員今日(六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的提問和壎芮盓Q局局長楊永L醫生的書面答覆:
問題:
壎芮盓Q局局長於去年3月24日立法會會議上答覆本人的質詢時表示,當局只能提供截至1994年本港各類癌症的數字。就各類癌症及嚴重疾病進行統計的問題,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鑒於當局未能完成整理最近數年的各類癌症的統計資料,當局如何確定本港癌症的最新趨勢及研究市民的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病率的關係,以及在向市民宣傳預防癌症的工作上有否因而遇到困難;
(二) 在已完成資料整理的最近3年內,每年的新症個案數字為何;以及這些數字有否顯示結腸癌及乳癌的發病年齡漸趨年輕化;
(三) 根據當局獲悉的癌症個案初步統計資料,過去3年,肺癌、肝癌及鼻咽癌在本港的發病率與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省、加拿大及美國洛杉磯的發病率比較為何;及
(四) 當局用以統計癌症及其他嚴重疾病新個案的方法及整理統計資料所需時間有否不同;若有不同,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由於患上癌症直至發病往往歷時多年,所有癌症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都須憑藉數以十年計的發病數據,以評估癌症的趨勢和致病的可能原因;因此,為期數年的癌症數據並不足以分析癌症的趨勢。在眾多致癌原因中,生活習慣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基於上述理由,要相隔一段時間才能整理好最新的癌症發病資料,並不影響我們分析香港在過去十年癌症發病的趨勢。我們現有的癌症發病資料庫應已備存足夠數據,供進一步研究香港市民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病率的關係。至於要相隔一段時間才能整理好有關數據,亦不會影響健康教育和預防疾病計劃的推行。
(二) 我們現有的癌症發病最新數據,是截至1996年為止。在1994、1995和1996年診斷為癌症的新症個案分別有17 974、18 297和19 344宗。附表一列載詳細的分項數字。
正如在上文答覆第(一)項中所解釋,單單研究近年的癌症數據並不足以確定癌症的趨勢。因此,我們參考了1977至1996年(即合共20年)的癌症發病數據,作出以下分析。發現結腸癌發病率在50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中,有較顯著的升幅。至於婦女罹患乳癌方面,根據按年齡劃分的平均發病率數字,在30至39歲的年齡組別中,發病率由1977-81年的每100 000人22.4宗,上升至1992-96年的每100 000人30.7宗(升幅為37%);在40至49歲的年齡組別中,發病率由每100 000人54宗上升至每100 000人85宗(升幅為57%);在70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中,發病率則由每100 000人115.4宗上升至每100 000人136.8宗(升幅為19%)。上述數字顯示,過去二十年間,乳癌的發病率在較年輕的婦女組別中增幅較大。
(三) 有關1994至96年肺癌、肝癌及鼻咽癌在香港的發病率和肺癌在加拿大的發病率的數字,載於附表二。在1994至96年期間,肺癌在加拿大的發病率較香港為低。我們沒有在1994至96年期間肝癌及鼻咽癌在加拿大的發病率數字,以及肺癌、肝癌和鼻咽癌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省和美國洛杉磯的發病率數字,但應注意的是肝癌和鼻咽癌在香港較為普遍。
(四) 香港癌病資料統計中心遵照國際癌症註冊協會的標準和程序,收集香港癌症發病率的統計數據。該中心負責整理從公營和私營醫院搜集得來的癌症發病資料,以及由私家醫生主動提交的報告。每年,該中心須從超過140 000宗癌症個案中(包括經診斷的舊個案),識別真正的新個案。核實過程包括翻查歷年來已整理的數據,從中把舊個案濾除;把從不同途徑所得有關同一病人的重複數據剔除;以及通過核對病人的年齡與出生日期、性別與患癌部位、患癌部位與病理診斷,以確定數據的準確性。由於核實數據的程序十分繁複,本港的癌病資料統計中心與其他地區的癌病資料統計中心一樣,最快需2至3年才可確定某一年的癌症發病統計資料。統計嚴重疾病發病率的方法基本相同。儘管用於核實和整理每宗新個案資料的時間應該大致相同,但鑑於有待分析的數據的複雜程度不同,各宗個案所需時間也許略有差異。
完
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