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政府推廣母語教學已初見成效

*************

  政府一直十分重視保持學生高水平的中英語文能力,而政府推廣母語教學的政策,已初見成效。

  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今日(星期四)在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午餐會議上說,教學語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使學生可以透過一個他們熟悉的語言媒介,有效地掌握各個學科的知識,而絕非重中文輕英文。

  王永平說:「這個政策與我們倡議的兩文三語政策,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要求學生中英兼擅,另一條腿是要學生掌握知識。」

  他表示,適當的教學語言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而同時可以學好語文。從教育署視學所見,使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的課堂上,教學進度快了,師生的溝通多了,學生反應積極,樂於參與學習活動,他們的課堂表現,以至學業成績均見進步。

  他說:「最重要的是,轉用中文作為授課語言的中學,不但沒有忽略英文,還更積極地加強英語作為核心科目的訓練,這是我們很高興看到的現象。」

  為說明母語教學對學生成績的幫助,當局曾把二十六間中文中學一九九八年的會考生入讀中一時的成績,分為十個級別,與那些能力相等,但入讀以英語授課中學的同屆會考生,互相比較。

  王永平說:「我們得出三個重要的結論。第一,中文中學會考生,在各科的一般成績,較起步能力相等的英文中學生為佳或者相同,這種情況在中文、人文學科、科學學科,甚至英文科都十分明顯,而中文中學生在中文科和人文學科的表現最為令人滿意。」

  「第二,以成績最好的考生來說,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的學生在中文科取得的成績,並沒有顯著差異。至於英文科來說,絕大部分英文中學考生都會報考課程乙,但在這科目中,中等程度的中文中學考生較讀中一時能力相同的英文中學考生,一般成績較佳。」

  「第三,對程度比較低的學生說,中文中學考生無論在中文科、人文學科組和科學學科組的表現,都顯著地較入讀中一時同等級別的英文中學考生為佳。」

  此外,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和教育委員會共同成立的「教學語言工作小組」,在今年六月間曾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經初步分析後,清楚印證了母語教學有助提高教與學的成效,包括教師可以更容易引導學生深入淺出探討課題,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融洽親切,而學生在課堂上亦很熱烈參與討論,只有少數英文中學的校長和教師,認為用英語授課可達致相同的效果。

  在學好英語方面,調查初步顯示,大部分的教師認同打好母語的基礎有助學好英文,他們都同意不一定要用英語教學,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可以提高。教學語言工作小組會在下星期一公布調查的詳細結果。

  王永平說:「以上的調查和比較,清楚說明了母語教學的確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英文科以外的科目,而大致來說,也不會影響學生的英文水平。」

  他又指出,政府十分明白在國際貿易、金融事務、科技、學術等各方面,英語對香港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政府正不遺餘力地推行不同措施,提升英語水平和推廣使用英語。

  這些措施包括:(一)為提升英語教師的水平而訂立語文基準、加強師資培訓、設立英語教師教學資料庫等,所涉及的資源數以億元計;(二)改善學校內學習英語的環境,包括對中文中學提供額外支援、為每所中學聘請最少一名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透過語文基金及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改善英語教學質素的各類型計劃;(三)提升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包括向高等院校提供額外資助;以及(四)籌辦一項為期一年的職業英語運動,目的是喚起各界人士對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的重視,並撥款五千萬元資助在職人士進修英語。

  王永平強調:「我們的目標由始至終都十分明確,就是採取有效措施,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和學好中、英文。」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