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回顧五十年周五公演(只發中文稿)

***********

下稿代臨時市政局發:

  漢風粵劇研究院將於本星期五(十二月十八日)至星期日(十二月二十日)晚上七時三十分一連三晚假高山劇場劇院演出《粵劇回顧五十年》。

  透過四十至八十年代中一系列不同的精選劇本,《粵劇回顧五十年》帶出粵劇在不同年代中的藝術風格及精神面貌;並介紹五十年來粵劇的蛻變以及薜覺先、馬師曾、上海妹、紅線女、芳艷芬、麥炳榮、鳳凰女、林家聲及吳君麗等各大紅伶和編劇家對劇壇之貢獻。

  由四十至八十年代期間,粵劇界出現了不少名編劇家。他們在粵劇全盛時期為各劇團及各紅伶編寫不少劇本,當中有傳統劇,亦有反映現實生活、才子佳人、帝皇將相等。其中既有陳舊的封建說教,也有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此外,還有褒忠孝、貶奸邪、說節義、談風月、歌豪俠、頌功名等。

  不同年代的劇本,多數為紅伶度身訂造,一旦紅伶一劇成名,文采較好的劇本歌詞便可灌錄成唱片,成為經典名作。由於時代不斷前進,不少劇目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到時代思潮的沖擊,從劇本題材到劇本的思想內容,亦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變化。

  《粵劇回顧五十年》將會透過三天的演期,抽取每劇之精華,分別以中劇、折子或長劇方式演出。為給予觀眾更具懷舊的感覺,在六十年代的劇目中,全體演員均穿回當年流行之膠片戲服及頭飾。此外,為了拼除生硬及死板之報幕形式,更由演員扮演司儀,介入劇中介紹劇情,使節目更生色。是次演出還結合不同媒體,強化演出的「劇場感」,並以不同的推介手法,務令觀眾更能融入劇場,全情投入去欣賞原汁原味的經典劇目。

  《粵劇回顧五十年》由多位粵劇紅伶擔當演出,包括梁漢威、尹飛燕、林錦屏、文寶森、陳鴻進。其他演出者還有敖龍、高麗、溫玉瑜、梁小梨、胡婉真、張燕芬、駱麗冰等﹒﹒﹒。演出精采劇目包括:四十年代精選《胡不歸》、五十年代精選《搜書院》及《漢武帝夢會衛夫人》、六十年代精選《百戰榮歸迎彩鳳》、七十年代精選《朱弁回朝》及八十年代精選《李仙刺目》。

  是次《粵劇回顧五十年》由漢風粵劇研究院策劃演出。「漢風」曾為八十年代粵劇改革作出極大的貢獻。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後,國內首先推行粵劇唱腔改革及音樂改革,為粵曲唱腔創造了一條新路線。而在香港方面,漢風粵劇研究院卻擔負了繼承及改革的使命,除邀請女編劇家阮眉女士編寫了幾齣大型唱腔音樂劇,更把《李仙刺目》、《新梁祝》、《金槍岳家將》、《戊戌政變》等推行唱腔樂章化,並邀得國內著名編劇家及音樂家陳冠卿先生為編劇顧問,為八十年代粵劇改革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漢風」於一九八○年成立,由梁漢威創辦,除幕前演員外,並擁有一支完整的幕後隊伍,包括策劃、編劇、唱腔音樂設計、舞台監督、服裝、佈景、道具等人材。

  曾演出多個大型之粵曲演唱會,如《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組曲》、《文學•歷史•戲曲》、《南音粵曲演唱會》及創作劇《李仙刺目》、《金槍岳家將》、《戊戌政變》等,頗受大眾好評。在一九九四年演出《漢風新編粵曲演唱歷代文學家故事》,並出版歌譜專書。一九九五年初演出《漢風粵曲劇縱橫》,嘗試在粵劇及曲藝兩大範疇內探索出一條新的表演路線。在一九九五年底,演出新編大型歷史劇《秦王李世民》。「文學」、「歷史」、「戲曲」三結合的鮮明風格,為「漢風」堅持之藝術路線及努力方向。

  由臨時市政局主辦的漢風粵劇研究院《粵劇回顧五十年》的票價分為二百、一百五十、一百二十及九十元,高齡、殘疾人士及全日制學生半價,門票現已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訂票電話:二七三四 九○○九,查詢電話:二七七○ 二六一二。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