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敬羅家塾列為法定歷史建築

**************

政府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今日(星期五)刊登憲報,宣布大埔敬羅家塾列為法定歷史建築。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氏宗族的家祠﹐百多年來一直為鄧氏族人所用。

大埔頭鄧氏原聚居於元朗錦田,於十三世紀時分支遷居至大埔頭﹐並在該區建立了一條圍村﹐即水圍。二十世紀初,由於興建九廣鐵路﹐該圍村被分為水圍及大埔頭村。

敬羅家塾跟大部份同類建築物一樣﹐由於沒有文獻記錄﹐要追查其歷史﹐祗能靠村中父老相傳的口述資料。

該建築物的確實建造年份已無從稽考﹐但據村民所說﹐它是在清朝時由第十三代鄧氏族人玄雲公所建﹐以紀念他的第十代先人敬羅公。敬羅公更被尊為大埔頭鄧族直系之一的流光堂第一代袓先。

敬羅家塾曾作書室之用﹐就讀子弟一度多達四十人,並以「卜卜齋」教學。書室的左邊閣樓一度被用作老師及未婚子弟的居室。

除作為教學用途外﹐敬羅家塾亦作為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例如春秋二祭、農曆正月十五點燈儀式及婚宴等。

其後一度被用作啟智學校校舍﹐但隨著該校於一九五三年遷往他處後﹐書室復作祠堂之用。

敬羅家塾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門前建有兩個鼓台﹐鼓台上各有兩支花崗岩支柱﹐承托屋頂。屋頂正脊飾有幾何圖案﹐屋內亦有精美灰塑點綴。

書室正門上石額﹐刻有「敬羅家塾」四字﹐是出自著名藝術家及書法家鄧爾雅(一八八三至一九五五年)的手筆。

值得一提的是﹐鄧爾雅的父親鄧蓉鏡是東莞鄧氏的後人﹐曾於清朝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考獲「翰林院庶吉士」。現時刻有其功名的牌匾﹐仍懸掛在錦田清樂鄧公祠和永隆圍的門樓內。書室正廳的木匾額,上有「流光堂」三字。

敬羅家塾的全面維修工程將於本年底展開,工程由建築署古蹟復修組及民政事務局古物古蹟辦事處監督。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