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就「積極把握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振興疫後經濟」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七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廖長江議員動議的「積極把握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振興疫後經濟」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各位議員:

  我首先感謝剛才十八位議員就廖長江議員的動議提出了寶貴意見,連同昨日就《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相關討論,大部分議員已就這兩個相關的議題提出了廣泛和深入的意見。

  我們除了小心聆聽外,亦想代表政府作出回應。首先,廖議員最初提出議案的時候,是關心國家的大政策,特別是雙循環,在為香港、區域以至全球提供眾多機遇時,香港是否可以了解和把握?從剛才十多位議員發言內所提及的界別和方向(來看),我認為廖議員提出的問題在議會內不單是存有共識,亦有充分的認識。我看到大家對大局的分析,(包括)疫情和全球經貿格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以至對國家從以往的貿易政策發展至《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政策方向,都作出了很多分析和闡述,豐富了我們對整個局面的認識。議員的發言亦涉及多個其關心的界別(和議題),包括金融、保險、旅遊、物流、航運、高端服務、文化藝術產業、中藥、科技、數字化、再工業化等,亦提及如何令本地的規劃或各行業可互相應對和配合;也提到政府不同部門、政策局,以至我們駐外的經濟貿易辦事處所扮演的角色可如何加強。很多議員亦提到要掌握大局,我們目前仍要面對通關、接種疫苗等的準備工作。因此,我認為從大家發言中所涵蓋的範疇而言,可充分看到這個議題在議會內(的討論)是既有廣度,亦有深度。

  主席,假如我們要理解雙循環,就必先理解雙循環這大政策與整個國家發展大局之間的關係。我剛才列舉了現屆政府四份《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內,都有廣泛並深入地提到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關係,我們在獲得國家給予我們的優勢時,亦可以就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早於二○一七年,(本屆政府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第五十六段已經提到,(香港)面對其他經濟體和全球的經貿競爭,加上當年已提及的保護主義抬頭,香港面對的挑戰日益嚴峻,必須發展高增值及多元經濟,包括開拓科技、創新,以及創意產業等新的經濟領域,並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當時亦提出兩個新引擎,就是「一帶一路」建設這個國家大政,以及於二○一七年當時起動並簽署了框架協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還有再後來的「十四五」規劃。在掌握國家發展大局的整體方向時,大家剛才亦引述了國家主席在不同場合提到的政策方向。我也想引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到四個堅持,概括了國家不論在雙循環、「十四五」規劃及「一帶一路」建設等政策,整體上的宏觀大局。

  簡單來說,這四個堅持包括堅持開放包容,即是國家會配合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不是單一或單邊主義,而是互相包容,才能鞏固和維護世界發展的穩定性,毫不動搖地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及世界貿易組織等,這是第一個堅持。第二個堅持是堅持創新增長,這點大家都有提及,亦是國家過往幾十年經濟發展中相當重要和突出的地方。第三個堅持是堅持互聯互通,這是雙向的發展。最後一項是堅持合作共贏,說明了經濟發展和經貿政策從來都不是零和遊戲,不是「你輸我贏」的情況。

  我談到這幾個堅持,是因為這個對大局的分析,正正給予香港一個很好的大環境,既可配合其角色地位,亦可發揮其在國際環境中的定位。香港是國家最開放、最具競爭力的經貿、金融、航運中心,能夠從中配合國家發展。除了了解國家大局的發展方向外,我們亦要了解香港本身能否掌握自己的優勢。我會以二○一七至一八年度現屆政府一個相當重要並配合國家發展的政策為例,就是「一帶一路」建設。我們用了八個字(形容)和國家互相配合,而我留意到昨日和今日的討論上亦有議員用到。雖然這八個字概括了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內可發揮的應有地位和重點,但亦可以用於其他議題,包括今次議題論及的雙循環,這八個字就是「國家所需,香港所長」。

  這個由八個字組成的方向性標題是雙向的,不單是表達香港可以從中有所得益,而是我們亦必需要就國家所需的地方作出貢獻。國家有很多不同的需要,但不是每一項香港都可以提供;因此,香港必然是按照自身的優勢作重心發展,然後再貢獻國家所需,這當中包括了一些香港不能被取代的獨特地位,而我們或許未有常常提到,但在很多國際場合和企業層面上,很多企業和經貿活動選擇香港,往往都是由於香港具有這些獨特且不能被取代的地位,包括憲法賦予我們的獨特經貿和金融地位。這亦說明了剛才很多議員提及並督促政府的一點,就是縱然我們擁有的優勢不能被取代,但這不是必然,我們必須要自我督促,繼續進步,否則不進則退,這樣才能令我們成為最開放、最具競爭力的中心。

  以貿易發展為例,國家自從加入世貿(世界貿易組織)後,於短短二十多年間已發展成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之一),亦如議員剛才引述的數字,國家也是全球最吸引外資(經濟體)的第一位。香港於這段時間內所佔的份額看似是小了,但其實透過種種具體的措施,香港的地位得以不斷鞏固和優化。我會列舉幾個例子(說明)。

  第一,在我們和內地簽訂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剛才很多議員也有提及,我們不單是在十多年前已經簽訂這份協議,而且每年都會作更新和優化。剛才謝偉銓議員特別提到對專業服務協議方面(《服務貿易協議》)的優化;容海恩議員於昨日和今日亦有提到這方面。CEPA雖然是一份框架性協議,但我們每年都會就不同行業的範疇作出更新,目的是希望為在內地市場發展的香港(企業)提供好的(市場)准入,令他們可享有最大的空間,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政府這方面的工作從沒有停下來,並會繼續進行。
 
  數字上,自從我們與內地簽訂CEPA後,過往這段時間內,(兩地)平均每年(在商品貿易總額)上的增長達到百分之七點九(應為百分之七點一)。這是年復年相當大的增長。第二方面,我們不單簽訂了CEPA一份貿易協議,在這短短四年間,我們跟外地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數目)亦翻了一翻,由最初的四份到現屆政府的八份,涉及的經濟體(數目亦增加了近)三倍,共有二十個。這些自由貿易協定(為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和準備。
 
  昨日和今日都有議員提到香港正等待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但我們所作出的準備工作其實遠遠超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昨日所提到的跟十多個經濟體洽談,因為在這段時間內,這十五個RCEP成員當中,有十三個已經跟我們直接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投資協定,包括剛才提到的新協定。這些都是CEPA以外的一些準備工作。
 
  即使香港今日面對全球疫情和通關困難,但仍有超過九千間外國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或(設立)地區辦事處,當中排名首五位(的地區或國家)亦正如剛才大家討論的情況,由以往以歐美公司為主,變成內地公司。而內地公司(選擇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並不單單因為是位處同一國家之內,而是(希望)能透過香港為其在全球或區域內作定位;排名第二位是日本(公司),可見香港在區域內(所發揮的連繫作用),例如是跟東盟國家;排名第五的是新加坡,反映香港跟新加坡既有競爭,亦有合作。這都反映國家在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們並非單單只着眼於內地市場,也有多位議員談到如何運用香港的優勢將內地市場與區內連結,尤其是東盟市場,而剛剛亦有議員提及東盟市場已經成為香港的第二大市場。因此(在擴大香港的貿易聯繫方面),我們確有實質進展。
 
  貿易方面亦出現了獨特的情況,雖然去年和今年我們備受疫情的衝擊,但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的六個月期間內,有五個月的總貿易額(即進口、出口和轉口貿易)都超過八千億港元,(這數字)不論是單月或是整體上都是歷史新高。這亦引證我剛才所言,與香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地方,例如是內地,兩地平均每年在商品貿易總額的增長超過百分之七;就東盟而言,香港與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四年來,雙方商品貿易總額平均每年增長亦達百分之六點九,引證了以上提到的工作可帶來的實質好處。
 
  各位議員亦提到不同界別的情況,陳健波議員提到要為保險業謀求機會。就我所見,在昨天的另一場辯論中,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回應不單提到要為保險業在內地爭取市場,亦希望香港可發揮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由於香港的保險密度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香港可以透過保險業,促進並加強我們成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我相信這方面或多或少回應了陳健波議員或陳振英議員所提出的(關注)。陳振英議員亦提到綠色金融,昨天(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回應也有提及,而我們對此亦完全認同,並有具體措施,不論是透過「一帶一路」或是金融行業,綠色金融都會順着這個主流大勢繼續發展。
 
  有幾位議員亦提到如何利用香港的優勢發展創科,並引述現時政府如何透過科技園或與深圳和大灣區的合作建立創科園區,實現「一區兩園」。這正正引證了內循環中,我們可以發揮的地位。我亦想回應劉國勳議員剛才提及的河套區,這是我們重點發展的區域,我們希望透過中央支持,加上與深圳的相互合作,利用這個園區聯繫全球頂尖的企業,推動研發機構及高等院校的合作,希望園區預計在二○二四至二○二七年分階段落成時,能有所進展。
 
  剛才姚思榮議員亦提及一個現時備受打擊的行業:旅遊業。就這方面,我們的工作沒有因為疫情而停下,我們反而與內地積極溝通,透過文化旅遊局(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對大灣區的規劃,或透過香港旅遊發展局在這段期間內繼續維持和鞏固香港的品牌,推廣「一程多站」、大灣區旅遊,與內地發展,希望旅遊成為疫情後帶動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方向。
 
  廖長江議員提出的議案題目,以及剛才葉劉淑儀議員和林健鋒議員的發言中,都提到協助年青人利用大灣區發展,我相信這亦是很多議員一直希望提升的範疇。雖然在議會上討論過的議題很多都耳熟能詳,但對年青人而言,他們尚未進入職場,確實未必能完全了解內地的情況。所以在他們在學期間,政府近年都加緊透過國民教育,或安排學生到內地學習及參觀訪問,加強並深化他們對內地的認識。正如議員亦有引述,我們近年來亦透過青年發展基金推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讓年青人透過非政府機構或企業的幫助,擁有在大灣區實質工作的經驗。配合近年來在初創、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等方面的發展,大灣區為年青人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主席,凡此種種,我相信今日的討論並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在我開始發言時,談及內地和香港的發展,正正就道出了三個全球、區域、國家或香港都正在面對的最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疫情,大家提到通關,而接種疫苗亦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但如何才能好好把握香港在應對疫情較為成熟和穩定時的優勢,這將會是特區政府各個政策局合作時的重要話題,我們既要防疫,同時亦要重新建立經濟動力。第二個挑戰也是多位議員提到的全球政經大局,尤其是在個別國家興起的保護主義,甚至挑起貿易矛盾,確實會拖累全球經濟復蘇。就這方面,香港除了會繼續據理力爭,維護我們的權益外,亦會繼續參與國家、區域,以至全球的多邊貿易討論,爭取減少貿易壁壘,恢復國際之間的貿易合作。第三個挑戰是如何在後疫情時期,在面對剛才提及的疫情、保護主義或國際矛盾下,重拾具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動力,大家剛才給予政府的所有意見,都豐富了這個策略中的重點。如有個別議員還有其他意見需經我轉交予其他政策局的話,我樂意轉交,並會在適當時候作出回應。
 
     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動議。
 
2021年7月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49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