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料館「瑰寶情尋」系列帶觀眾走進華文經典(附圖)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的「瑰寶情尋」系列,今期以「賞文•閱影 華語名著改編」為題,於四月八日至九月二日每月放映兩齣改編自同一文學經典的電影,並於同日邀請影評人和學者主持座談會,讓觀眾深入了解電影語言、改編技巧,以至文學和電影的關係。

  羅貫中筆下的貂蟬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與義父王允合謀,周旋於董卓與他的養子呂布之間。卜萬蒼執導的《貂蟬》(1938)乃香港早期的國語片。影片本在上海拍攝,但由於戰事爆發,被迫移師香港完成。李翰祥則把《貂蟬》(1958)拍成拿手的黃梅調,加上林黛的演出七情上臉,令影片更具戲劇性和娛樂性。

  《史記‧刺客列傳》記述刺客為了一展抱負或報恩而慷慨就義的故事。《魚腸劍》(1957)為五十年代少有的彩色粵語電影,故事描述廚子專諸突然撕開魚肚,拿出藏於魚腹中的匕首刺向吳王僚,以身報國。而《大刺客》(1967)中聶政為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慷慨赴義刺殺韓傀。兩部電影均着重武打場面。

  《駱駝祥子》是老舍於三十年代的文學作品,刻劃低下階層的困苦生活。《浪子雙娃》(1962)把背景搬到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力車換成了貨車,更把原著改成一個三角戀故事。《駱駝祥子》(1984)則保留故事背景,為老北京添上色彩,加上斯琴高娃、張豐毅等演員的落力演出,為原著帶來另一種演繹。

  長城的《日出》(1956)儼然是夏夢的個人表演,片中插敘她的青葱歲月,顯示交際花袒肩露臂以外的樸素形象。星聯悉照曹禺原作,《日出》(1953)是群戲,每個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和場景。

  據聞李碧華於七十年代末已寫下《霸王別姬》的劇本,羅啟銳先拍成電視片集《香港香港:霸王別姬》(1981),首次把故事影像化。李碧華其後於一九八五年把劇本改編成小說,並於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版《霸王別姬》(1993)參與執筆。羅啟銳利用戲曲的反串傳統,刻劃程蝶衣對段小樓的感情,同性戀的主題已經躍然紙上。而陳凱歌把主題發揮得更深入細緻,將藝術、政局、舊社會的師徒關係以至人性扭曲一絲一絲扣起來。

  兩部改編自金庸名著《書劍恩仇錄》的同名電影見證了香港電影業於八十年代的蓬勃發展。許鞍華的《書劍恩仇錄》(1987)於內地不同地方實地取景,令金庸小說回到「現場」。故事中政治寓言若隱若現,身分曖昧、前途不明,與不少八十年代電影同出一轍。楚原版本的《書劍恩仇錄》(1981)敘述和拍攝手法則忠於原著,邵氏全用廠景的製作手法確立他們於七十年代的地位。

  每組放映均設座談會,分別由影評人和學者鄭政恆、曾肇弘、陳廣隆、游靜博士、陳國坤博士和舒琪以粵語主講,分享他們對電影的體會。座談會免費入場。

  《貂蟬》(1938)、兩套《日出》和兩套《書劍恩仇錄》為粵語,其餘影片為國語。《貂蟬》(1938)、《魚腸劍》、《駱駝祥子》和兩套《日出》不設字幕;《貂蟬》(1958)、《大刺客》、《霸王別姬》和兩套《書劍恩仇錄》設中英文字幕;《浪子雙娃》設中文字幕;《香港香港:霸王別姬》設英文字幕。

  門票五十五元,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信用卡電話購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有關節目詳情,請電: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瀏覽網頁︰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zh_TW/web/hkfa/programmesandexhibitions/2018ag-watw/index.html。 



2018年3月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