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發表《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
*************************
  政府今日(二月七日)發表《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扶貧委員會已於今日的會議上獲悉報告的主要分析結果。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轄下的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聯同政府統計處(統計處)根據扶貧委員會所訂定的貧窮線分析框架,以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所得的數據為基礎,更新及分析少數族裔的主要貧窮數據,持續監察他們的貧窮情況。主要分析結果如下:

* 在二○一六年,政策介入前有22 400個少數族裔貧窮住戶和49 400名少數族裔貧窮人士,貧窮率為19.4%,而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的相應數字均較低,分別為19 500戶、44 700人及17.6%。按族群分析,在二○一六年,政策介入後南亞裔的貧窮率在族群中屬偏高(23.0%),貧窮人口亦是最多(佔少數族裔貧窮人口的40.1%)。

* 比較二○一六年及二○一一年的貧窮數字,政策介入前後的少數族裔貧窮率均有所上升,加上整體少數族裔人口及住戶數目顯著增長,政策介入前後的少數族裔貧窮人口及住戶數目亦在其間增加。進一步分析二○一六年少數族裔貧窮人口的顯著特徵,可見少數族裔貧窮情況以在職貧窮為主,與整體貧窮情況有別,貧窮率上升亦主要由於在職貧窮住戶的數目增加。

* 分析顯示,二○一六年少數族裔在職貧窮的原因,主要是在職人士學歷及技能較遜色,就業收入水平較低,而家庭則普遍較大,在職成員一般須獨力承擔家計,縱使在職亦較難「脫貧」,尤以南亞裔為甚。另一方面,部分族群(如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人)貧窮人口的失業率略高於整體貧窮人口的情況,側面反映這些族群因失業而跌入貧窮線下亦相對較多。

* 在職貧窮是少數族裔的顯著貧窮特徵,然而二○一六年多個族群的貧窮長者佔其族群貧窮人口的比例較二○一一年有所上升,特別是東南亞裔如泰國和印尼人。由於長者較多沒有從事經濟活動,族群中長者比例上升,相信對推高貧窮率有一定關係。

* 少數族裔在職住戶較為普遍,多數透過就業自力更生,較少依賴現金福利的援助,二○一一至二○一六年間主要族群貧窮人口沒有申領主要現金津貼(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及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比例普遍亦見上升。然而,在二○一六年,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的各項貧窮指標仍然較政策介入前為佳,而非恆常現金項目及非現金福利(主要為公屋)令貧窮指標進一步改善,有助減輕少數族裔的生活負擔。

* 語言能力方面,南亞裔一般運用英文能力優於中文,中文閱讀、書寫能力遜於交談,而兒童的中英文能力則較成人為佳。此外,非從事經濟活動非在學的南亞裔人士運用中英文能力普遍遜於在職人士,這顯示中英文能力或是影響其就業能力的因素之一。
 
  有關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的詳細分析,刊載於《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該報告已上載至扶貧委員會的網站(www.povertyrelief.gov.hk),而報告摘要亦備有六個少數族裔語文版本(他加祿語、印地語、印尼語、泰語、尼泊爾語及烏爾都語)以供參閱。
 
2018年2月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43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