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九題: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的措施
******************

  以下是今日(一月三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蔣麗芸議員的提問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近月,全球有不少來自政界、學術界、體育界等界別的人士響應社交媒體上一場社會運動的號召,打破沉默披露他們多年前以至在未成年時,曾受性騷擾和性侵犯的經歷。關於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及在學校推行性教育,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當局接獲兒童遭性侵犯的舉報宗數,並按嫌疑人的職業(如果知悉)列出分項數字;

(二)有否規定和協助所有學校制訂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的政策及措施;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三)有何措施提高兒童對性侵犯的警覺性及應變能力,以及會否加強向被性侵犯的兒童及其家人提供心理輔導及支援,以協助他們走出陰霾,重過正常生活;及

(四)教育局會否檢討及修訂《學校性教育指引》(一九九七年版),包括規定所有學校(i)須按指引制訂性教育課程,以及(ii)設立機制檢討該等課程的學習成效;若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視兒童的福祉,深信每名兒童都應受到保護,免受性侵犯。

  在諮詢各有關政策局和部門,包括教育局、保安局、社會福利署(社署)及香港警務處(警方)後,我現綜合答覆如下:

(一)社署於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截至九月)蒐集兒童受性侵犯的新呈報個案及性侵犯兒童者的職業的統計數字載於附件。

  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警方每年接獲涉及「侵害兒童性罪行」(註)的案件數目分別為504宗、477宗及478宗。警方沒有備存相關犯案人職業的資料。

  社署和警方在蒐集有關個案數字時,各自根據它們的不同運作需要採用了其統計定義和基礎,故所提供的統計數據不能作直接比較。

註:此罪行指涉及17歲或以下受害人的性罪行,包括強姦、非禮、非法性交等,不論受害人與犯案者的關係;及在其他法例中,列明犯案者與受害人有血緣關係的罪行,如亂倫。

(二)教育局一直採取各種措施,協助學校締造一個沒有性騷擾(包括性侵犯)的工作及學習環境。《性別歧視條例》(第480章)於二○○八年作出修訂,將性騷擾的定義延伸至包括在教育環境中做出涉及性的行徑。經修訂的條例生效後,教育局透過通告第2/2009號「《性別歧視條例》(第480章)的修訂」,提醒學校有責任確保所有人(包括學生及教職員)能夠在一個沒有性騷擾的安全環境下學習或工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包括以書面形式制定學校政策以消除性騷擾、設立一套完善的處理性騷擾投訴及支援機制,以及透過教育及培訓締造性別平等和尊重他人的校園文化,以預防性騷擾的發生。同時,為協助學校制定校本防止校園性騷擾政策,教育局與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合作,為學校提供指引及舉辦研討會,協助學校訂立消除及防止性騷擾的措施及處理性騷擾投訴的程序等。有關資料已上載教育局網頁,供學校參考。

  教育局非常關注兒童的福祉及安全,一直透過不同方法提醒學校須及早識別及支援有需要的學生。教育局已在向所有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發出的通告及相關文件,列明學校在處理虐待兒童(包括性侵犯)個案時的程序及須注意的地方,籲請學校不時留意學生的行為和情緒,以及早發現他們是否曾受虐待或性侵犯,並提醒學校須遵照社署發出的《處理虐待兒童個案程序指引(二零一五年修訂版)》,採取合適的措施,對懷疑受虐兒童提供所需的協助。

  為提高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對保護學童的警覺性,教育局每年均會與社署合作舉辦講座及研討會,協助他們及早辨識、介入及支援懷疑被虐待(包括性侵犯)的學生。政府正積極籌備加強對學校人員的培訓,教育局正與社署和警方協作,在今年一月底至二月初舉辦一系列簡介會,由教育心理學家及有關部門代表,介紹如何識別和轉介懷疑虐兒個案,加強教師對兒童被虐特徵的辨識能力及警覺性,並提升他們對處理虐待兒童個案程序的了解,以期能及早發現及介入虐兒個案。

  此外,為防範不合適人士出任教師,教育局亦透過通告第16/2017號「加強保障學童的措施:學校人事聘用事宜」,提醒學校在聘用程序的最後階段,要求準僱員進行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以確定其申報的性罪行定罪紀錄屬實,確保學生安全。同時,教育局又提醒學校,必須在人事聘任及相關事宜上嚴格甄選及加強管理措施,其中包括:要求應徵者在職位申請表及/或其他相關文件,申報是否曾在香港或其他地方被裁定干犯刑事罪行,或曾遭取消/拒絕教師註冊,並提供詳情。同時,在申請表及/或其他相關文件清楚列明,受聘人員如有虛報資料/隱瞞重要事實,可能面對被刑事檢控的嚴重後果。此外,教育局亦鼓勵學校在徵得有關人員的同意後,進行適當的查核,如向教育局查閱其教師註冊資料和審慎查閱由其前任僱主所發出的服務證明書,甚或向其前任僱主查詢其工作表現等。

(三)社署的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服務課)會為受虐(包括性侵犯)兒童提供全面的跟進服務,例如暫時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及輔導服務等。在跟進個案期間,社工會持續評估有關兒童及其家庭的情況,並提供適切的支援。除受虐兒童外,社工會為其家人(包括施虐者)提供所需的服務,包括定期探訪、輔導服務(如情緒管理及輔導、親子關係)及經濟援助等,並在有需要時轉介接受心理輔導服務,以確保兒童的福祉得到保障。除個案輔導外,服務課的社工亦會向受虐兒童及其家人提供小組輔導和發展性的活動,從而協助他們克服事件的負面影響,提高個人抗逆力,以及建立自信心,良好的人際和家庭關係等。

  為提高公眾(包括兒童)對性侵犯的警覺性,社署會透過不同的傳播媒體宣傳預防兒童受性侵犯的信息,包括製作宣傳短片及實況劇集,內容涵蓋兒童受性侵犯的危機、網絡色情陷阱,以及在網上推出有關預防兒童受性侵犯的短片及故事板創作比賽等。

  學校方面,政府一向十分重視學童的自我保護意識。現時學校中、小學的課程均涵蓋認識身體與保護自己相關的課題,例如:「保護自己的身體,包括私隱部位」、「保持警覺,保護自己」等;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的學習期望亦包括「懂得保護自己,嚴加抗拒帶有侵犯性的語言和行為」。教育局亦鼓勵學校透過周會、班主任課、講座或其他學習經歷,進一步加強性教育,並就與性有關的問題推行預防性和發展性的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拒絕別人的冒犯,教導學生在有需要時向長輩、輔導人員或機構尋求協助。此外,教育局亦鼓勵學校在提供輔導服務時,多運用該局提供的教學資源,例如「自我保護」教案,並加強相關的家長教育。

  另外,學校如發生性侵犯事件,教育局會即時聯絡校方了解事件和需要,並會繼續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繫,提供意見及安排適切的支援,包括輔導服務。學校社工/學生輔導人員必定會跟進處理有關個案;如有需要,跟進個案的社工、臨床心理學家、兒童精神科醫生或老師等會出席多專業個案會議,制定為有關兒童、其兄弟姊妹及照顧者的支援和福利計劃,亦會按需要安排臨床心理學家或兒童精神科醫生為有關兒童及其家人提供輔導或治療。

  在協助受性侵犯學童重投學校生活時,學校的專業人員(包括學校社工、學生輔導人員和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會按需要提供不同的輔導計劃,例如導引課程/適應計劃、朋輩支援計劃和治療性的小組等,亦會與社署或非政府機構的社工協作,幫助這些學生及其家長適應及解決相關的問題。

(四)性教育為價值觀教育的一部分,而非一科獨立的科目,亦並非狹義地限於與「性」相關的教育。從學校教育而言,價值觀教育是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性教育與德育、情意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互有關聯。香港教育署(現為教育局)於一九九七年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供學校參考。自二○○一年推行課程改革後,教育局強調整全的學習經歷,並推動學校有系統地整體規劃學校課程和其他學習活動以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性教育)。學校應以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為方向,整合跨學科價值觀教育的學習元素和學習活動,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與性教育相關的學習元素,例如與個人成長、衞生、青春期、交友、戀愛、婚姻、保護身體和性別平等相關內容,已納入中、小學各主要學習領域、學科和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並適時補充更新。學校會依據教育局最新的課程指引及文件,並按其辦學宗旨、校本情況和學生需要,專業地規劃合適的校本性教育課程,並透過周會、班主任課、課外活動及舉辦講座、參觀、展覽等相關學習活動,加強學生有關方面的認識。而社會風氣對價值觀和性教育都有影響。因此,教育局亦製作了相關的學與教資源,鼓勵學校以生活事件作為主要的內容,與學生探究如約會與戀愛、以手機程式交友涉及的陷阱、在公眾地方目睹親熱行為等議題,把學生學習與個人成長經歷有意義地聯繫起來,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和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教育局會透過不同渠道,如學校課程探訪及校外評核,與不同的持份者會面和交流,了解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性教育)的情況,並作適當建議,亦聆聽他們的意見,以促進課程發展和學與教的成效。學校亦會訂立校本評估方案,持續檢討和優化校本課程及相關內容。

  為支援學校推行性教育,教育局一直製作不同題材的網上學與教資源,例如委託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製作性教育動畫資源及教案,內容涵蓋性別平等、防範性侵犯、友儕間的性騷擾等主題;以及委託/邀請大專院校、相關的政府部門和機構/團體(例如平機會)等協辦相關課程/研討會/工作坊等,主題包括「如何在中/小學推行有效的性教育」、「傳媒、性別角色與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與預防性騷擾及戀愛暴力」等。

  課程發展是持續和不斷更新的工作。教育局會密切留意社會人士對課程的意見,適時檢視及優化性教育課程。



2018年1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