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六題:應付天災的應變計劃
*****************
  以下是今日(十月二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美芬議員的提問和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本年八月,強颱風天鴿吹襲香港,造成廣泛影響和破壞。當局接獲近700宗塌樹、八宗水浸及一宗山泥傾瀉報告,過百人受傷送院救治。香港的本地及對外交通接近癱瘓。此外,颱風吹襲期間的暴雨造成多個地下停車場水浸,有多部汽車損毀。關於處理自然災害的應變計劃,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否評估未來三年颱風及其他種類的自然災害襲港的機會率;如有,詳情為何;

(二) 現行法例有否規管地下停車場排水系統需具備的排洪能力;如否,政府會否考慮制訂相關的設計指引,以避免新建地下停車場發生在暴雨期間發生水浸的情況;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 鑑於有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將會使極端天氣更頻密地出現,令自然災害(例如山泥傾瀉)更頻繁地發生,當局會否加強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四) 當局明年會否檢討預防及處理自然災害的整體應變措施,並檢視《天災應變計劃》及一系列前瞻性工作的成效;如會,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

  香港發生的天災,通常與暴雨引致的水災及山泥傾瀉,以及熱帶氣旋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大風、大雨和風暴潮)有關。這些天氣情況會影響交通和其他基本服務,甚至造成傷亡。政府一向重視市民的安全。政府制定了應付各種天災的應變計劃,並定期檢討和修訂,以確保各部門及機構有充分準備。政府亦不斷透過宣傳及公眾教育,提升市民應對天災的安全意識。

  經諮詢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屋宇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等相關部門後,現就問題的各部分回覆如下:

(一) 如上文所述,香港發生的天災,一般與暴雨及熱帶氣旋所帶來的影響有關。

  就暴雨的影響,根據由一九八一年起三十年的實況觀測,平均每年有大約四日的日雨量為100毫米或以上。至於熱帶氣旋方面,根據由一九六一年起五十年的記錄,平均每年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的熱帶氣旋有大約六個。上述統計數字可以作為預測香港在未來三年的情況的參考。

  至於熱帶氣旋所帶來的風暴潮,根據記錄,在戰後出現維多利亞港水位超過3.5米的情況有三次,而最近一次為二○一七年天鴿所帶來的風暴潮引致。統計學上平均相隔三十年出現一次,但由於這只是一個平均數,所以不排除下次出現水位超過3.5米的情況會少於三十年。

  除了暴雨及熱帶氣旋外,地震和海嘯亦是具破壞力的天災。由於地理位置關係,香港受嚴重海嘯影響的機會不大。香港於戰後曾經七次記錄得海嘯,引發的水位異常較正常潮位高出最多0.3米。而地震方面,香港距離活躍地震帶頗遠,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

(二) 根據香港法例第123I章《建築物(衞生設備標準、水管裝置、排水工程及廁所)規例》(簡稱《規例》),私人樓宇(包括地下停車場)須設置由建築物排出的所有地面水所需的喉管、排水渠及渠道。負責私人發展項目的認可人士會按照《規例》的要求,設計有關項目的排水系統,並擬備及提交有關排水系統圖則予屋宇署根據《建築物條例》審批。在審批時,屋宇署會徵詢渠務署,就該等排水渠接駁至公共排水系統的意見。而其他政府部門在設計相關建築物的排水系統時,亦會參照《規例》的要求及準則進行。

(三)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越見頻繁。為提升防災意識,各部門一直以不同方式向市民作宣傳及教育。例如天文台定期舉辦公眾教育講座及活動,包括聯同多個政府部門及協作機構舉辦每年一度的「科學為民」服務巡禮。二○一七年「科學為民」普及科學講座系列亦增設論壇,直接與市民交流,課題包括暴雨、山泥傾瀉及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成因及應對措施,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天文台亦經常到中小學講解氣候變化,又透過每年舉辦的天文台開放日和製作小冊子及短片等,讓市民加強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為增進市民對颱風威脅的了解,天文台在二○一七年特別製作「氣象冷知識」颱風專輯系列短片,於天文台YouTube頻道和電視台播放。

  屋宇署會定期發出通告函件,籲請註冊建築專業人士及註冊承建商於颱風季節期間加強注意棚架的安全,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以免發生棚架倒塌的意外。此外,屋宇署亦會提醒他們於雨季期間採取各項預防措施,以確保建築地盤的臨時排水系統保養得宜和運作良好,以免對公共排水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導致發生水浸事故。

  渠務署一直透過大眾媒體播放關於防洪的宣傳短片,並在公眾和學校講座、導賞團中加強宣傳教育,以期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就水浸的主要原因及應注意事項,渠務署已編印相關小冊子,提醒市民需適當準備,以避免因水患引致損失。

  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一直積極加強公眾宣傳教育,以提高社區對山泥傾瀉災害的應變能力。土力工程處不時與其他部門和機構合作,把防範山泥傾瀉的意識傳遞到不同的年齡層,例如:聯同天文台到學校講解氣候變化與山泥傾瀉災害、協助天文台拍攝「氣象冷知識」有關山泥傾瀉的專輯、聯同香港紅十字會舉辦防災活動,以及參與香港科學館舉辦的香港科學節,通過講座和考察,提醒市民氣候變化會使暴雨等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以致山泥傾瀉風險上升。為了更進一步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土力工程處於二○一七年推出了全新一輯「山泥傾瀉自救錦囊」電視宣傳短片及電台宣傳聲帶,教導市民應對山泥傾瀉的自救方法。
       
  保安局亦編印了一本名為「趨吉避凶簡易守則」的小冊子,為市民提供一些簡易守則,希望市民在天災或嚴重的意外威脅下,減少危險及更有效保護性命和財產。

(四) 於颱風「天鴿」襲港後,保安局已邀請《天災應變計劃》中的各有關政府部門,全面檢視其工作及彼此之間的協調,並建議措施,進一步加強應付自然災害的能力及效率。待收到部門回應後,保安局會與各部門跟進及商討,有否需要對《天災應變計劃》作出修訂,加入有關的強化措施。

  另一方面,由發展局牽頭的「氣候變化基建工作小組」正在協調各工務部門有關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小組正積極進行研究,劃一設計標準和加強工務部門的重要基建設施的抗逆能力,以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的影響。
 
2017年10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2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