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於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談話全文(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十月二十四日)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的談話全文:
 
行政長官:早晨,各位傳媒,我先講幾句。我發表了任內首份《施政報告》距離現在約兩個星期,一如我上星期在此說,這份《施政報告》涵蓋範圍非常廣闊,新措施亦非常多,最重要能夠盡快可以有效落實,所以今日想向大家說幾項我們已經進入落實階段的措施。
 
  有關很多企業關心的利得稅的建議,我們昨日已經舉行了一個稅務新方向高峰會,在會上亦公布了有關落實執行利得稅兩級制,換句話說,將企業首二百萬元利潤的稅率由今日的百分之十六點五減至百分之八點二五,有關的修訂條例草案已經做好,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應該可以在年底前,甚至下月,即十一月便可以提交立法會審議。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在下一個課稅年度,即二○一八/一九,即是明年四月開始便可以生效,讓很多企業能夠受惠。我呼籲立法會在審議這條其實相對比較簡單的條例時,都能夠很有效率進行。
 
  另外,有關基層都關心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大幅改善並改名成為「在職家庭津貼」,在我們公布了改善細節後亦得到各界歡迎,特別是社福界朋友對於我們吸納了很多他們在過去這一、兩年提出的意見都表示支持。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將會於今日向立法會介紹,下月十一月又再去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詳細介紹及聽意見,亦爭取在明年四月,即下一個財政年度開始可以落實執行。
 
  接着是有三個關於青年的措施,因為我們整個團隊,包括我自己本人都非常關心青年,所謂「三業三政」,青年措施有三個。第一,就是在重組後的中央政策組,我提出希望能夠吸納一些有志於從事公共政策工作,亦讓我們政府高層能夠更直接聽到青年人對於我們施政的意見,就會招聘二、三十位人士進入重組了的中央政策組。我們將會在今個星期五,即十月二十七日,在各大報章刊登招聘廣告。當然廣告不可以寫明年齡,但我相信很多報這份工的應該是有志於政治參與或政策工作的青年人。我們會聘請的是有兩個層級的,因為都要兼顧一些可能他已經畢業了一段時間、很富工作經驗想加入的人士,所以分別是一個高級的職位名為「高級政策及項目統籌主任」,另一個是「政策及項目統籌主任」。我們歡迎有志人士留意這個招聘廣告投考這非公務員制的工作。
 
  另外一個亦是今個星期五會發生,就是我在《施政報告》裏提出,與一些私人擁有工廈或商廈的業主去做一個青年共享工作空間,即所謂co-working space。今個星期五政務司司長會聯同有關局長舉行記者招待會,公布首階段大概有六萬平方呎這些樓面面積可以供青年做一個共享空間、一個co-working space,其中有兩個項目會分別交給數碼港和藝發局(香港藝術發展局)來做管理。顧名思義,在數碼港的那個是比較與科技有關,而在藝發局那個將會與藝術、文化的青年創意工作有關,希望明年初便可以進駐這些青年工作的共享空間。
 
  第三個是委員會的自薦計劃,我們已挑選五個相當有意思的政府諮詢委員會,歡迎青年人自薦加入這些委員會。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會於下星期亦以一個廣告形式,希望有興趣自薦參與這些委員會的青年人可以申請加入這些委員會。大概我今日講有關《施政報告》的執行工作是這樣,看看大家有甚麼問題?
 
記者:林太,想問曾俊華離職後工作的爭議,對於曾俊華,你可否澄清,其實前政治委任官員離職後,如果為一些商業機構做非受薪工作須否申報?第二就是如果是一些不受薪或是公益的服務,又須否申報?另外,你見到你的前對手曾俊華無申報,其實你對於他這種態度有甚麼反應?你會否覺得他不合作?另外,最後想問現在的指引有沒有不清晰地方?有否需要調整?
 
行政長官:我綜合回應,因為我知道很多傳媒都很關心這個議題,過去兩、三天我出席很多公開活動,我相信傳媒都是想問這個問題。我不想特別由我回應,因為這件事不是一件很大的事,而整個離職政治委任官員的工作要去諮詢委員會徵詢意見,亦由公務員處理,並無任何所謂政治介入,所以基本上就是特首辦的同事處理,有時如果要徵詢法律意見,亦涉及到律政司的同事。我綜合講一講所謂離職後工作的制度。這個制度本身是平衡了兩方面。第一,平衡了公眾對於這些曾經擔任行政長官和政治委任的官員,包括司長、局長、副局長、政助,對於這些政治委任官員,公眾對他們有一定期望,希望他們離職後不要做一些有利益衝突的事,不要令社會有一些不良觀感,亦要讓公眾有一定的知情權和監察權,這是一方面的考慮。但另一方面,亦要考慮這些離職官員,他們都有工作的權利,不能管制到他們甚麼都不能做,尤其是比較年輕的政治委任官員,可能他們離開我們時都只有三、四十歲。如果你真的管制得他們太嚴,這不是太公道,亦會間接影響到日後,哪一屆政府也好,想吸引更多人加入政治問責團隊都會困難。所以整套制度的構想,我相信,因為當時我沒有參加,但我回看整套計劃的構想是作出了這個平衡。過去十多年亦沒有出現甚麼問題。如果大家看登記冊,即是網上的登記冊,都應該有超過五十個個案處理過。
 
  這套制度,沒錯是沒有法律基礎,不是說違反了就要有法律行動、要檢控他們,是完全沒有的。另外亦沒有懲罰機制,因為這班政治委任官員已經離開政府,而他們亦不是一般公務員,離職後亦沒有甚麼長俸制或其他東西,所以它的所謂規管可以說是一種對制度的尊重,因為做得這些前特首、前司長、前局長相信都是有志服務社會。那麼既然政府設計了一套平衡的制度以釋公眾疑慮,相信每一位曾擔任這些重要位置的人士都會尊重這個制度,所以某程度它是一個honour system,亦需要同事主動,主動權一定是在當事人身上,向委員會徵詢意見。這個委員會全名很長,叫「前任行政長官及政治委任官員離職後工作諮詢委員會」,他要主動向這個委員會徵求意見,所以有些報道說去「審批」亦不準確,英文叫seek advice,是去徵求意見。正如我剛才說是一個尊重的制度,是一個英文叫in good faith的制度,因為這群不是一群普通的人,他們曾經在政府做過相當重要、相當高的位置,亦一定支持我剛才說,希望公眾有知情權、監察權,亦防止會有不良觀感出現。
   
  這些官員會怎樣知道自己有責任主動要求委員會給意見?就在我們的聘書裏。大家都知道我做過兩屆司局長,現在做行政長官,我都有份聘書的。聘書中很詳細交代了離職後,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委員會制度。我們簽了聘書,亦表示我們認同、支持這套制度,而簽完聘書的期限亦寫得很清楚,在英文的聘書叫relevant period,即它不是一個control period,不是一個監管期,是一個有關的期間,一個relevant period。對於司局長和其他政治委任官員只不過是十二個月,即離職之後十二個月內你想工作便要向這個委員會尋求意見。行政長官比較嚴格些,應該是三年時間。
   
  你剛才的問題,問甚麼叫「工作」?甚麼需要向委員會徵求意見?寫法是「任何工作」。我們放在一邊的就是他自己開公司,做合夥人這類,純粹說工作,employment,是any employment,任何工作,是沒有具體定義,因為要盡量涵蓋到社會上會出現的不同狀況,所以寫法其實不是不清晰,是故意比較籠統一些,因為最終都是離職的官員自己主動提出。所以如果他尊重這個制度,他做任何事,穩妥起見,我聽到有些曾經受這套制度規管的前局長都說──你做任何事,如你有懷疑或你怕別人有懷疑,你便去問一下、尋求意見,是這樣的一套制度。事實上,如果大家在網上看我們過去處理的數十個個案,類近例子很多,無論是受薪、不受薪、全職、兼職去做一些工作,包括一些大學裏的兼任教授、包括在電台裏主持節目,即使是不受薪,相關同事都會來這個諮詢委員會尋求意見。諮詢委員會亦是以一個很客觀、持平的態度,基於他們看到的資料來給意見。意見往往在不反對的情況下都會附帶一些提示,你可以說這是一些「溫馨提示」,就是說──你千萬不要說一些會令人覺得你有洩漏你在職時的機密資料或是有一些利益衝突,諸如此類。
   
  事實上,如果大家在網上看這個諮詢委員會的資料,便會看到離職官員如果要尋求諮詢委員會意見是要填一份表格,這份叫做徵求意見的表格,表格長達七版紙,因為當時的離職官員一定要填妥,諮詢委員會才知道這份工作是甚麼性質的工作,包括是受薪、不受薪、全職、兼職、一次性,諸如此類,是很詳細的。每個離職的政治委任官員都是用這一套,所以我希望曾俊華先生同樣好像其他官員那樣離職之後都是很尊重這套制度,亦不想引起公眾有任何疑慮,情況是這樣。
 
記者:教育部說做國教是港府的責任,想問港府打不打算做?以及這樣算不算干預香港的教育事務呢?
 
行政長官:這個當然不是干預香港教育事務。我昨日都很驚訝見到我們代表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和一些其他人士對於國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先生講過的一番說話有這麼大迴響。這一種似乎是戴了有色眼鏡去看中央官員對於香港的關懷及支持。陳部長所說的與我在《施政報告》裏對於青年人的期盼、對於教育的要求沒有甚麼分別。大家都記得,我希望我們培育的香港下一代有國家觀念、有香港情懷、亦是一個有公民責任、有社會承擔的人。我亦講過,就是在學校裏培育我們的學生有國家觀念,要認識國家發展、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是學校應有之責。但如何做呢?陳部長講得很清楚,如何做就要按香港的制度,在《基本法》、「一國兩制」之下由香港有關當局來決定。這正正是教育局亦打算在下一個學年將中國歷史科成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亦會將其他科目的課程加以潤飾,以加深我們的同學對於中國歷史、中國國情、中華文化的了解。我們亦透過很多其他在課堂以外的活動,例如到內地考察、交流、實習、姊妹學校等一連串的工作達致這個目的,所以我看不到有甚麼擔心。
 
  反之,我亦可以在這裏說,在八月我往北京拜會十六個相關部委及機關,其中一個就是教育部。我當時見的正正就是陳寶生部長。他對於香港的教育工作、香港青年人非常支持。他給了我十二個字,他說特區的事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事必辦」,而在不久便辦了很多事,包括給予香港於內地讀大學的同學畢業後可以有就業報到證,方便他們可以畢業後留在內地工作。稍後陳部長說我們的香港學生在內地大學讀書,如果在獎學金或其他方面,他都希望做到一視同仁,跟內地學生一視同仁。更加不用說在過去數年,其實教育部是非常支持香港學生,包括免試,讓我們香港中學文憑畢業生拿着他們的分數可以免試直接就讀內地著名大學,包括清華、北京、復旦等大學;亦特別為香港副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在福建的華僑大學批准其開辦一個銜接課程,讓這些在香港完成副學士學位的同學,可以直接入華僑大學升讀三年級、四年級,多了一個機會。所以我再次呼籲,中央與特區的關係是直接可以令香港的發展更好,是有利於我們的穩定繁榮,亦更加有助於我們香港年青人開拓更加多的發展機會。我呼籲大家真的不要時常都戴着這副有色眼鏡去看我們與內地的交往。多謝大家。
 
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3時06分
即日新聞  

網上廣播

行政長官會見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