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七題:提升香港競爭力的措施
*****************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吳永嘉議員的提問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的書面答覆︰

問題: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近發表的《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年報》),香港連續第二年獲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然而,在四項競爭力因素當中,香港在「經濟表現」的排名由去年第五跌至今年第十一,而在其中一項子因素(即「生活成本」)的排名,更在六十三個經濟體中倒數第二。另一方面,同一機構發表的《2017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顯示,香港的數碼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七,遠低於居首的新加坡,而香港在「科學基建」和「科技基建」兩項子因素中,更分別排名第二十四及十八。此外,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外派僱員生活費用方面,香港在亞太區居首,而在全球城市中則排行第二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年報》指出,香港的住宅及辦公室租金較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86倍及1.97倍,而生活成本指數亦較平均水平高64.1%,當局會否推出降低香港生活成本的措施(例如增加住宅及辦公室供應);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過去三年,投資推廣署有否收到外資企業反映有關外派僱員在港生活費用高昂的意見;若有,是否知悉有關企業有否因而縮減在港投資的規模;若有縮減,個案數目及詳情為何;
 
(三)有何長遠措施提升香港的數碼競爭力,尤其是在科學基建和科技基建兩方面;該等措施是否包括(i)進一步推動生產業、科研機構及專上院校的三方合作,以及(ii)將本港整體科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由現時的0.76%逐步提升至2%的水平,與新加坡看齊;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四)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正籌備成立的稅務政策組,會否聯同新成立的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檢討《稅務條例》(第112章)第39E條及16EC條,令廠商在境外的生產工序中使用的機器、設備和知識產權產品,可享有免稅額,以鼓勵廠商應用科研產品和增加本港產業的競爭力;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經諮詢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創新及科技局,我回覆如下:
   
  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提升本港競爭力,以適應不斷轉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使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二○一六年全球經濟繼續放緩,香港經濟增長無可避免受到影響。其中外圍環境在第一季尤為嚴峻,訪港旅遊業下行亦帶來拖累。然而,隨着全球經濟於年內逐漸回暖,以及訪港旅遊業回穩,香港經濟隨即穩步好轉,由二○一六年第一季按年增長1.0%加快至第四季的3.2%。不過,二○一六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2.0%,仍略低於二○一五年的2.4%,這對我們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年報》)中「經濟表現」有所影響,令排名由第五位下滑至第十一位。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全球經濟於今年進一步改善,二○一七年第一季香港經濟增長提速至4.3%,是近六年來最快的按年增幅。如無外來衝擊,今年香港的經濟表現應較去年為佳。
 
  綜觀《年報》的各個評核因素及子因素,我們留意到香港在「價格」子因素排名六十二,主要由於我們在「寫字樓租金」評分較弱,而「住宅租金」在《年報》中僅為背景資料,並未納入評核指標之中。至於「生活成本指數」方面,《年報》的評核方法以外籍僱員的開支作為標準,故不能反映整個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事實上,香港的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已連續五年緩和,從二○一一年的5.3%持續回落至二○一六年的2.3%。二○一七年首五個月消費物價通脹依然相當溫和,基本通脹率平均為1.6%。
   
  就問題的四個部分,我逐點回覆如下:
 
(一)政府會繼續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增加土地供應及建立土地儲備,以應付香港在房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需要。
 
  就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短中期方面,政府會透過更改土地用途和提升發展密度,包括透過土地用途檢討物色的210多幅房屋用地、啟德發展區、鑽石山綜合發展區、三個石礦場的重用、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市區重建項目等,合共可提供超過380 000個住宅單位。而實際上,未來三至四年的一手住宅物業的供應量達96 000個單位,而二○一六/一七至二○二○/二一五個年度的公營房屋預計建屋量為94 600個單位。中長期方面,各個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建(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洪水橋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加上潛在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包括小蠔灣車廠和八鄉車廠),可提供超過220 000個住宅單位。
   
  另外,我們亦有必要持續提供經濟用地,以促進不同經濟活動的發展,維持香港的競爭力。措施包括將部分位於商業核心區的政府辦公室搬遷到其他區域,及將合適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和政府物業改為商業用途,並繼續積極推展九龍東作為第二個商業核心區,以及啟德發展區等,務求持續供應經濟用地和相關硬件配套。二○一二/一三至二○一六/一七五個年度政府售出的工商業用地,可提供超過1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未來數年可陸續推出市場的大型商業用地,預計亦可提供逾11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中長期方面,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新發展區、元朗南發展,及東涌新市鎮擴展等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項目,預計可提供逾86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為支持發展「橋頭經濟」,政府亦正進行研究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包括口岸的過境設施上蓋,作零售、餐飲、酒店、辦公室及物流業等用途。
 
(二)投資者在選擇開展業務的地點時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營商環境及商機、稅制及稅率、資訊的自由流動性、法治及司法獨立性、經營成本及生活費用等。
 
  部分外資企業曾表示香港的生活費用偏高,但投資推廣署在過去三年並沒有收到外資企業因外派僱員在港生活費用高昂而縮減在港投資的規模的個案。
 
(三)為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政府決心發展創新及科技(創科),投放超過180億元,制訂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科研基礎設施、資助大學進行中游科研及將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動「再工業化」、資助業界利用科技升級轉型、扶助初創企業發展,以及培育科研人才等。
 
  在研發方面,「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有助提升本港製造和服務業創科水平及業界發展的項目。截至二○一七年三月底,基金已支持超過3 100個研發項目,涉及約90億元。去年十二月推出的「院校中游研發計劃」,鼓勵大學與世界各地頂尖的科研機構合作,在重點科技領域進行更多主題性的中游研究,令更多研究成果可供進一步的下游研究或產品開發。
   
  另外,「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支援大學團隊成立科技初創企業,將其研發成果商品化。政府的五所研發中心,推動和統籌選定重點範疇內的應用研發。研發中心亦與業界緊密合作,鼓勵研發投資,推動應用研發,以及促進研發成果商品化。
   
  政府致力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不需用地太多的高端製造業,為香港經濟尋求新的增長點,創造優質和多元的就業機會。就此,政府已調整工業邨政策,以吸引高增值科技產業和生產工序。香港科技園公司正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預計分別可於二○二○年及二○二一/二二年度落成。此外,我們會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立由頂尖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參與的科研合作基地,將中、上游的研究與下游的市場串連,進一步強化「產、學、研」的合作。園內的重點科研合作基地,配合深圳方面的產業優勢,當有助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
 
  政府已採納「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在其《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報告》中提出的九項關鍵績效指標,當中包括在二○二○年或以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二○一五年的0.76%提升至1%(即約三百億元)、把公私營機構研發開支的比例從56:44扭轉至45:55,以及扭轉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的下降趨勢。我們會繼續與各持份者合作,促進本地創科發展。
 
(四)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以較高層次及跨局的方式,統籌香港的創科發展,以及香港「再工業化」的進程。委員會會就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並提出適切的發展策略和工作重點,加強持份者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創新及科技局會就整體推動本地研發方面,配合稅務政策組的工作。
 
  就不同持份者提出的稅務建議,政府須小心考慮有關建議是否符合香港現行稅制的「地域來源徵稅」和「稅務對稱」等基本原則,以及會否容易出現避稅漏洞等重要因素。
 
2017年6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8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