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八題:水資源管理及食水安全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葛珮帆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環保人士指出,隨着全球氣候暖化加劇和全球人口增加,水資源日益短缺。他們認為,雖然香港現時沒有水資源缺乏的問題,但政府應加強管理珍貴的水資源,亦應重視直接影響到市民健康的食水安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美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國家及30多個內地城市近年已採用「海綿城市」的概念(即透過加強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水循環系統,達致收集雨水供城市使用及改善城市的排洪能力)進行城市規劃,而發展局局長今年八月表示,政府正積極推動引入此概念,政府有否就此進行深入研究;如有,詳情為何;現時就新市鎮發展及舊區重建所進行的規劃有否採用該概念;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現時與水資源管理有關的政府部門包括水務署、渠務署、環境保護署、屋宇署及房屋署,政府會否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成立一個專責部門負責水資源管理;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過去11年內有十年曾發生水塘滿溢以致食水被排放出海的情況,而水務署及渠務署正推展「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把九龍水塘群的溢流引至下城門水塘,該計劃的最新進展及動工和完工日期為何;有否制定新措施以減少食水被排放出海的情況;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鑑於有環保團體從五個水塘的食水樣本驗出對人體有害的全氟化合物,而此物質現時不屬於食水水質恆常監測項目,政府會否參考先進國家的做法,把該化合物列為恆常監測項目,以及會否定期公布食水中有害化合物監測報告;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政府上次就水塘食水檢驗制度進行的檢討的日期及其他詳情;
 
(六)鑑於上月發表的《審計署署長報告書》(《報告》)指出,水質管制分區內71個河溪水質監測站中,有63個在二○一五年錄得的平均大腸桿菌水平超過相關水質指標,政府有否具體措施改善河溪的水質;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七)鑑於水道受污染的原因之一是鄉郊地區的化糞池系統未有妥善管理,而《報告》指出現有的78家清除化糞池沉積物的私人營辦商未獲發相關牌照,政府有否措施加強對化糞池系統及這類營辦商的監管;如有,詳情為何,包括會否修訂法例以加重無牌從事該業務的罰則;如沒有措施,原因為何;
 
(八)鑑於政府現時有在食水中加入氟化物以減低市民蛀牙的機會,但有醫學研究報告指汲取過高水平的氟化物會對兒童的腦部發展造成損害,政府有否研究在食水中加入氟化物(i)是否利多於弊及(ii)對兒童腦部發展的影響;如有研究,詳情為何;政府會否考慮改用其他健康風險較低的化合物;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九)過去十年,每年的人均用水量及總用水量,以及有關的詳情;有否研究香港的人均年用水量與世界其他先進城市的數字如何比較;有何新措施鼓勵市民節約用水;有否制定節約用水的目標;如有,詳情如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於二○○八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做好準備。該策略提倡「先節後增」,一方面透過節約用水及有效的水管滲漏管理措施,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則透過積極開拓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新水源,建構以本地雨水、東江水以及沖廁海水為主,以海水化淡、再造水、洗盥水重用和雨水集蓄為副的新格局。水務署於二○一四年底展開顧問研究,評估現行措施的成效、預測至二○四○年的長遠用水需求及供應,以便對現行措施作適當的調整及優化,並制定新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及計劃。
 
  同時,政府非常重視水務署供應給市民的食水水質。根據現時水務署制定的水質監測制度,水務署每年從集水區、水塘、濾水廠、配水庫、輸水幹管和客戶水龍頭抽取超過16萬個水樣本,進行物理、化學、細菌學、生物學和輻射學等化驗,以確保水質符合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有關健康的準則。相關水質監測數據資料亦會定期上載至水務署網頁供市民參考。
 
  就問題的九個部分,發展局在諮詢食物及衞生局和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政府近年完成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在設計上都有參照海綿城市「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設計理念。例如,元朗排水繞道的人工濕地能有效自然淨化濕地內的水體;西貢的蠔涌河、大埔的林村河等,都仿傚天然河道而設計及採用自然河床底層,以促進河水的滲透。在進行大型排水改善工程及新發展區的排水規劃時,政府亦會引入如天台綠化、多孔路面、雨水收集系統等,仿傚自然的水循環,促進雨水的滲透、自然淨化及重用,從而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
 
  此外,政府正積極尋找適當的機會,包括在適合的新發展區,將收集到的部分雨水重用作非飲用用途。以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項目為例,政府計劃興建一個集防洪、休憩和雨水收集重用於一身的人工湖,大部分時間供公眾用作休憩用途,大雨時,防洪人工湖會將部分雨水儲存,減低下游水浸的風險,部分湖水經處理後,會供區內作灌溉及其他非飲用用途,可謂一舉三得。
 
(二)世界各地採用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各異。各地政府需要因應自身情况決定最具效率的水資源管理架構。現時,香港的主要水源(即本地收集的雨水、東江水和沖廁用海水)及其相關設施均由水務署專責管理。渠務署則負責管理雨水排放系統及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設施。而環保署主要監測本港海水、泳灘及河溪水質,並根據《水污染管制條例》管制排放以保障水體環境免受污染。政府現時沒有計劃在此方面作出改變。
 
(三)香港的降雨量在旱季與雨季之間的變化很大,因此需要建造水塘作為緩衝,以調節旱雨季之間水資源供求不均的情況。為此,我們在設計集水區和水塘容量時,主要考慮在乾旱年集水區收集得的水和水塘可儲存的水能否應付供水範圍的用水需求。此外,建造水塘需要大量土地和高昂投資,如着眼於收集多年一遇的降雨量而將水塘的規模設計過大,便會出現長年庫容虛置,不能地盡其用,亦不合乎成本效益。基於上述考慮,水塘一般不會設計過大,而在偶然的持續大雨時,部分水塘可能會出現滿溢。
 
  縱然如此,政府正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塘滿溢情況。我們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資料,在每年雨季來臨前降低水塘總存量,以提供儲存雨水的空間,減少滿溢情況。
 
  在二○一三、二○一四和二○一五年,本港水塘溢流量已分別減至4 020萬立方米、2 310萬立方米和330萬立方米。我們會繼續研究如何進一步減少水塘溢流,以及轉化溢流作水資源運用。
 
  政府藉着為紓減西九龍區域水浸風險而制定的「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的機遇,同時推展「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計劃興建一條連接九龍副水塘和下城門水塘的隧道,把九龍水塘群的溢流引導至下城門水塘,達到減少排入荔枝角區排水系統的徑流,以及把溢流轉為食水資源的雙重目標。政府現正複檢「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詳細設計、施工方法及相關環境影響評估,以提升其成本效益,同時訂定落實時間表。
 
(四)世衞二○一一年的《飲用水水質準則》並沒就全氟化合物訂定準則值。然而,水務署根據《斯德哥爾摩公約》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察計劃監察原水及食水中的全氟化合物水平,自二○一二年七月開始對全氟辛烷磺酸進行檢測,而所得的樣本檢測結果亦包括全氟辛酸銨的數據。監測結果顯示本港水塘水的全氟辛酸銨及全氟辛烷磺酸分別低於每公升0.01微克及每公升0.005微克的報告值,均低於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註一)的健康建議值及英國飲用水監督機構(註二)的指引準則值,因此全氟化合物對水塘水的污染風險極低,而水務署現時沒有計劃把該化合物納入恆常監測項目。至於已納入世衞二○一一年的《飲用水水質準則》中與健康有關的有害化合物,水務署有定期監測並在網頁內發布監測數據。
 
(五)水務署每年進行檢討,以制定來年水塘(包括水質的檢測參數及次數)的水質監測計劃。上次檢討在今年二月完成,檢討的範圍包括取樣位置、檢測參數及次數,檢討結果確認現行水質監測計劃無需修改。
 
(六)環保署在八十年代起推行《水污染管制條例》和《禽畜廢物管制計劃》,並為全港制定16個「污水收集整體計劃」。透過執行以上的環保法例及各計劃,香港的水環境逐步改善。所有憲報公布泳灘的水質自二○一○年起已全面達到泳灘的細菌水質指標,維港渡海泳亦已在二○一一年開始復辦。此外,本港水質屬「良好」級別或以上的河溪在一九八六年只有35%,在二○一五年已改善至82%;而河溪中的大腸桿菌水平和八十年代相比下降了80%,大部分主要河溪的污染量已大減,減幅最高為96%。環保署會繼續循多方向以最合符成本效益的方法來改善河溪水質,當中包括加強審核在規劃階段新村屋化糞池及滲濾系統的設計和效能;針對造成污染的化糞池及滲濾系統採取執法行動;按資源和情況推行鄉村污水收集計劃的工作,研究在高風險或做成污染問題的地方安裝旱季截流器,以及在未有排污設施的鄉郊地區提供公共廁所及清潔地面排水系統等。
 
(七)化糞池及滲濾系統是一種具成本效益的排污設備,常用於香港和不同國家的村屋。在適當的設計,操作和維修情況下,化糞池及滲濾系統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為協助村屋住戶妥善管理化糞池及滲濾系統,環保署發布了《村屋污水排放指南》為化糞池及滲濾系統的操作及維修提供指引。此外,環保署在接獲污染投訴後會檢查化糞池及滲濾系統及要求業主作出改善。如情況未有改善及有證據顯示附近水體受到污染,環保署會考慮採取法律行動。
 
  因應廢物的不同性質,環保署為收集化學廢物和醫療廢物設立了牌照制度。由於化糞池沉積物並不屬於危險廢物,故私人清理化糞池沉積物服務的營辦商現時無需申領廢物收集牌照,亦不會因沒有牌照而觸犯《廢物處置條例》。然而,營辦商須時刻注意及提供妥善的服務,以免影響環境衞生;營辦商若涉及非法棄置化糞池沉積物會被檢控。根據《廢物處置條例》,非法棄置廢物首次定罪最高罰款為20萬元及監禁六個月。就審計報告建議加強對清除化糞池沉積物工作的監管,環保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會詳細檢討《廢物處置條例》的相關規定,並按需要諮詢業界未來路向。
 
(八)根據衞生署的資料,國際的醫學權威機構,包括世衞、世界牙醫聯盟、美國牙醫協會,都一致認為食水中加入氟化物是安全並且有效的公共衞生政策。在口腔中經常保持適量的低濃度氟化物可以減少兒童和成人蛀牙的機會。世衞《飲用水水質準則》建議食水中氟化物含量的參考值為每公升1.5毫克。現時衞生署根據本港的情況建議食水中的氟化物含量為每公升0.5毫克,遠低於世衞所訂定的參考值。
 
  根據衞生署的公共健康監察,食水中加入氟化物的措施對維持香港現時整體人口的良好口腔健康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水務署亦一直有嚴密監察食水中的氟化物含量,確保食水的平均氟化物含量符合衞生署的建議值,並適合安全飲用。衞生署及水務署亦會定期檢討有關安排。
 
  至於有關氟化物對兒童腦部發展的醫學研究,醫學界的見解不一,包括研究的方法和數據的分析,例如研究採用的水中的氟化物濃度遠比世衞建議的為高、研究中的水樣本來源亦與食水的情況不同。因此,衞生署認為現時並沒有充分證據證明食水中加入適量的氟化物會對身體健康有不良的效果,包括兒童腦部發展。
 
(九)有關過去十年香港每年的總用水量和全年人均用水量,請參閱附表一。
 
  根據國際水協二○一六年公布的統計數字(International Statistics for Water Services 2016),部分已發展城市於二○一四年的人均住宅用水量載於附表二。
 
  過去十年,香港人均住宅用水量徘徊於每人每日177至184公升之間,與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屬中游水平。由於香港現時廣泛利用海水沖廁,實際的人均住宅食水用量約為每人每日130公升。
 
  至於鼓勵市民節約用水方面,水務署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推出一系列「軟硬兼備」的措施推廣節約用水,並參照外國經驗,於二○一四年訂立每人每日節省十公升用水的目標。
 
  在「軟」措施方面,水務署着重培養年青一代的節水習慣,於二○一五/一六學年向小學推出「惜水學堂」節約用水教育計劃。截至二○一六年十一月,已有約210間學校參與此計劃。水務署更計劃於二○一七/一八學年向幼稚園推展節水教育。水務署剛於十一月十七至二十一日一連五日舉辦「節約用水週2016」大型教育推廣活動,讓市民認識氣候變化為水資源帶來的種種挑戰,同時鼓勵市民節約用水。「節約用水週2016」吸引超過二萬人次參與。
 
  在「硬」措施方面,水務署已向接近14萬個參與「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的住宅用戶派發水龍頭節流器。此外,水務署亦為大約八萬公共屋邨住宅用戶安裝了水龍頭和花灑節流器。水務署計劃明年初強制性要求新發展及樓宇翻新項目使用具「用水效益標籤計劃」的器具,以進一步推廣使用節水器具。
 
  為增加市民對水資源及節約用水的知識,水務署現正在天水圍興建一個水資源教育中心,預期二○一九年投入服務。
 
註一: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有就全氟化合物當中兩種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影響的全氟辛酸銨和全氟辛烷磺酸訂定了總含量每公升0.07微克(每公升70納克)的建議值。
 
註二:英國飲用水監督機構有為在飲用水中的全氟辛酸銨和全氟辛烷磺酸訂定指引準則值,同為每公升0.3微克 (每公升300納克)。
 
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05分
即日新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