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規劃署署長發表《香港家書》(只有中文)
*******************
  以下是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今日(十一月十九日)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的全文︰
 
振翔:
 
  上周末整理舊照片時,翻出了一些一九八○年代與你的合照,把我帶回你我的年青時代。港大碩士班時我讀城市規劃而你讀城市研究,經常一同上課。畢業後,我們又在城市規劃處共事數年。規劃署成立後我一直留在署內服務至今,而你則選擇在學術界發展,到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與城市規劃相關的博士學位,然後,留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和規劃顧問的工作。
 
  在同事和同學中,我們都是屬於多言好辯的一類,與你的交流討論便比較多了。即使我們分隔太平洋兩岸,亦常常以電郵討論規劃議題。因此,我想跟你交流我在規劃署最後一項重大工作:《香港2030+》。
 
  這項工作的目標是要建構香港跨越二○三○年後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我們有三大策略元素,包括一:「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第二,「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和第三,「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
 
  我在三十三年的城市規劃工作生涯當中,深切體會到在香港這個高密度緊湊型城市模式下,要不斷地改善城市的宜居度。使市民有更佳的生活環境,其實是香港城市規劃師的最大挑戰,更是一項沒有句號的責任。
 
  香港已建設區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7 000人,遠超其他國際城市,我們預計這個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將會繼續。如何能夠既人口密度高而又能宜居,世界上並無先例可援。在《2016年美世生活質素調查》中,宜居度名列前茅的城市,例如維也納、蘇黎世及奥克蘭等都屬中等人口密度的城市。新加坡可算是人口密度較高又較為宜居的城市,但它在已建設區的人口密度亦低於香港的一半。
 
  要令香港成為宜居的高密度城市,我們提出的整體方向是優化新發展區及改造發展稠密的市區。我們會透過促進八項城市特質去提升香港的宜居度,令它具備集約、相互緊扣、獨特、多元化及充滿活力、健康、共融互助的特質,善用藍綠自然資源及重塑共享的公共空間,並妥善保養及更新老化的城市結構。城市是供市民共享的,故此城市規劃亦須「以人為本」。例如,我們提出「行人友善」、「長者友善」、「家庭友善」等策略方針,令建設環境能兼顧不同人士的需要。此外我們希望透過推動各方的參與合作,提升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的「質」與「量」,令我們的城市更宜居。
 
  城市的任何發展都必需建基於「人」的發展,全球各大城市均在爭奪人才。我們需要提供相關的教育和培訓設施,培育、提升及保留本地珍貴的人力資源,並吸引人才為香港經濟增值。提高城市宜居度,有利於留住本地和外來的人才。
 
  除了居住環境的舒適度,蓬勃的經濟和充裕而多樣化的就業機會,是市民邁向美好生活的必要物質基礎。香港的全球區位優勢及制度優勢非常明顯,但近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有溫和增長,而部分鄰近主要城市卻急速發展。我們必須提升競爭力。香港在金融及專業服務業上擁有競爭優勢,但創意及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相對滯後,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們建議把大量能創造職位的新經濟用地設置在都會區外,使職位與人口有一個更均衡的空間分布,這個策略性的土地用途布局,既能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用地,亦回應到市民減少上下班交通負擔的訴求。
 
  在過去十多年,香港的可發展用地供應一直落後於需求,這情況會在未來一段頗長時間內延續,為免此項因素成為限制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和改善市民生活空間的瓶頸,我們會下最大的努力和決心,一方面創造發展容量,適時提供足夠的發展用地,應付現有的短缺及預期需求,另一方面亦會創造、提升及再生環境容量,把環境保育和生物多樣性的考慮納入規劃及發展決策過程,推動綠色基建設施,持續改善城市環境,並使自然生態能夠在城市已建設區內適合的空間上再生,將「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城市」的策略滲透至影響城市環境的每一個環節。
 
  振翔,你我不約而同選擇了城市規劃作為我們的終生事業。城市總要發展,總會轉變,而城市規劃就是主動參與這個城市轉變過程的一項專業。城市規劃也提供一個公開的平台,讓持份者取得資訊,發表意見,然後作出決定,雖然這些決定往往未能令所有人滿意。
 
  你離港多年,但對香港的關心從沒消減,香港是你我的家。請你結合在外國長期從事城市規劃研究和工作的經驗,就《香港2030+》提出意見和批評,我們定必虛心聆聽。
 
  我將在十一月二十二日從規劃署署長這個崗位退休。離職後我會以香港一市民和一個專業規劃師的身分,繼續參與《香港2030+》為期六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如果你有計劃在這段時間回港,我們可相約一起參加《香港2030+》的論壇,重拾我們多言好辯的青蔥歲月。
 
凌嘉勤
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2016年11月1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1時0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