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出席地區扶輪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晚(十月十二日)出席地區扶輪論壇的致辭全文:

  各位朋友,今日非常高興來到扶輪社的朋友當中,參加大家的地區扶輪論壇,向大家報告工作。

  特區政府非常重視與社會各界的溝通,香港社會是一個高度透明的社會,但是我們也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能夠面對面與社會各方面的朋友報告工作,更加重要的是聽大家對特區政府工作的意見和提點。今晚就是一個這樣的場合及機會,希望我一會兒講話後,能夠聽聽大家的一些意見、建議,我們多作交流。

  我今日想跟大家講講我本人和特區政府如何看香港的未來。剛巧上星期六,我在新界參加了一個活動,跟一些中學生、一些新界的傑出中學生會面,當日談論的主題是「香港二○三○」。聽我們新一代的青年人講對社會十多年後的一些看法,確實很有啟發。香港的未來,無論是對內或者對外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香港有良好的基礎。在經濟方面,過去四年,特區政府的財政穩健,通脹溫和,經濟有增長——雖然我們希望增長速度還可以更快一點——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在過去一個財政年度,即二○一五/一六年財政年度,特區政府收取的公司利得稅-profits tax-是歷來最高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大小企業的經營情況。在座扶輪社的朋友,如果你們在香港有經營生意,有繳交利得稅的話,多謝大家交稅。我們應該可以從這個數字當中,得到一定的信心。雖然外圍經濟,包括中國內地的經濟放緩,但因為香港的競爭力,因為大家的拼搏精神,在那一年 ——二○一四/一五年的盈利情況——沒有二○一五/一六年那個稅(收高),經營情況總括來說,還是不錯的。因此,我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對香港的經濟有信心。

  在對國內及對外國的關係方面,我們都有廣泛而密切、而且是不斷發展的關係。今日早上,我參加了「桂港CEPA服務業合作交流推介會」。「桂」就是廣西,香港和廣西在經貿以及專業服務、金融服務那些方面的發展,過去幾年確實發展的速度非常快。這是一個例子。

  在對外關係方面,另一個例子就是我們正在積極與東盟十國商討訂立自由貿易協定。這個工作,特區政府的同事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東盟和我們談自由貿易協定,不是東盟作為一個集體去談,而是東盟十個國家同時和香港談;而我們需要十個國家都同意,其他所有的國家才會和我們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香港的貿易,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希望可以在今年底——即餘下幾個月——之前,完成整個談判的過程。特區政府在印尼耶(雅)加達的經貿辦事處亦已經啟用,這是我們全球、中國內地以外的第十二個經貿辦事處。我們非常重視和東盟十國的經貿關係,而印尼耶(雅)加達就是東盟秘書處所在的地方。印尼在東盟十國當中,她的GDP佔了百分之四十。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和印尼的關係。我們亦打算在韓國首爾成立一個新的經貿辦事處。這些經貿網絡將會有助香港人及香港工商界,在亞洲及其他沿着「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事業。

  我們亦要推動我們的經濟朝多元化和高增值方向發展。這包括培育創新及科技、鼓勵科研,包括製藥等高增值生產,使香港可以有「再工業化」。香港「再工業化」並不是將我們已經創立了的一些低增值工業吸引他們回流,我們的「再工業化」必須走向高增值和高端的方向。

  上星期五,大家在媒體看到報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科學園成立了卡羅琳醫學院兩百年歷史當中第一次在國外成立的第一個科研基地,這個就是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卡羅琳醫學院的背景是甚麼呢?每年諾貝爾醫學獎就是由卡羅琳醫學院大概五十個教授組成的評審團來評審,說明他們在醫學方面的成就。我們能夠將其吸引來香港,確實是打開香港科技研究新的一頁。而他們來香港亦是看好香港有「一國」之利,因為他們想跟中國合作,亦看好香港有「兩制」之便。相比外國的城市,香港是中國一部分,與中國有種種的優勢,有種種的好處,因此我們吸引其來到中國的香港。相比中國其他城市、內地的城市,我們有「兩制」的方便,所以我們利用「一國」和「兩制」吸引卡羅琳來香港,設立其兩百年歷史裏第一次在瑞典以外設立的研究中心。這應該說是香港的科研、我們科研事業的一個里程碑。

  同樣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已經在香港設立了他們在MIT本部以外的第一個創新中心「Innovation Node」。大家現在上MIT的網頁,還可以看到他們解釋為何要來香港成立這個「Innovation Node」,因為他們說香港有種種優勢,這些我們自己香港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除了這個外,離開香港大概一小時車程就是深圳。深圳是全世界做prototyping原型最快的地方。深圳做到了overnight,隔夜的prototyping。即是有一個意念,一個創新的意念,然後可以去深圳做一個原型,「原始」的「原」,接着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做批量生產。這就是香港結合內地的優勢,也是香港發揮「引進來」作用的地方。

  特區政府會不斷發展香港未來的經濟,因為只有經濟發展起來,我們全社會,包括我們的僱主、我們的僱員、我們一般的市民和特區政府才有經濟能力去不斷改善香港人的生活,使香港人都能夠安居樂業。我們發展經濟便能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一個方面包括扶貧、安老、助弱。大家知道本屆特區政府有四個工作重點,一個是房屋,一個是老年社會,一個是貧窮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環境。這個財政年度,特區政府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達到六百六十二億元,比起五年前,即我們上任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我們重設扶貧委員會,「破天荒」地制定了第一次、第一條的官方貧窮線,為我們認知貧窮問題、制定扶貧政策、分析政策成效、提供客觀數據。我們優化了「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推出惠及四十三萬長者的「長者生活津貼」、向關愛基金注資一百五十億元,而且今年五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凡此種種對我們的基層,對我們的老人家都有一定的關顧。香港的貧窮情況已經有所改善,政策介入之後貧窮人口連續第三年低於一百萬,所以這些工作是值得做的,是有成效的。截至今年七月底,領「綜援」的個案連續六十四個月下跌,低收入個案連續八十九個月下跌,而失業個案,這個值得可圈可點的,失業個案連續八十三個月下跌。

  香港人只要我們有工作給他們做,只要我們有一些政策誘因,譬如說給予他們一些交通津貼方面,使他們不至於「山長水遠」出去工作,但交通費用比較高,所以他辛苦賺回來的工資,交通費用佔了一截,令他沒有誘因去工作。我們有誘因給他工作,他就會去工作,不想領「綜援」。所以我們要對香港人有信心,對特區政府的福利政策有信心。

  基建將會提升香港競爭力,香港的未來,多項基建將會相繼落成,數量之多是世界上,即使是先進城市都是罕見的。這包括即將啟用的,工程師叫它做甚麼呢,觀塘綫延綫。觀塘綫延綫其實不在觀塘,觀塘綫延綫就是將來可乘地鐵由紅磡往何文田,這叫觀塘綫延綫。南港島綫可乘地鐵往海洋公園、鴨脷洲,這都是未來數月的事。未來兩、三年落成的有高鐵,有港珠澳大橋,我們可以坐車去澳門、去珠海,經過珠海,可以去廣東、廣西、其他地方;以及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沙中綫。我們有一條路,這亦是工程師的技術名稱:屯門赤鱲角連接路。我剛才開始的時候說,我們很願意和社會各界經常溝通,向大家報告工作。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仍是做得不太好。因此我在很多不同場合,都做一些小測試,看看我們這方面的溝通工作做得如何。很失望地,現在香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甚麼叫做屯門赤鱲角連接路。稍為知道的就問,你甚麼時候興建?哪位朋友幫幫手說屯門赤鱲角連接路是甚麼?這條是香港第四條的海底隧道,海底汽車隧道,即是不計地鐵過海那些,第四條,而且是最長的一條,連接大嶼山的赤鱲角及屯門,即是說,如果你要由赤鱲角或大嶼山其他地方,你要去屯門、元朗這些地方,就不需要像現在沿大嶼山公路,而是去青馬橋,去到新界之後再繞回去屯門的方向再上元朗。行車時間減少二十分鐘。它的結構已經做了出來,現在大家去機場,見到很多那些連接路。這是第四條,香港第四條的海底汽車隧道,以及是最長的一條。

  中環灣仔繞道,意思即是說將來,駕車、坐車由西環、中環這些地區,要去港島的東區,就不需要行對面的告士打道,這條叫做中環灣仔繞道。當然還有機場三跑工程。我們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還在推展其他基建項目。所有這些並不是用英文說lines on a map,而是我們已在做,我們未來幾個月,未來幾年就可以落成給大家使用。

  其他的基建項目包括甚麼呢?文化方面有西九文化區,非常大的一個投資;體育方面,我們有全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體育基建,就是啟德的體育園區;鐵路交通方面,我們已經決定再策劃多七條新的鐵路項目,包括北環綫及古洞站、屯門南延綫、東九龍綫、東涌西延綫、洪水橋站、南港島綫(西段)、北港島綫,這些項目的初步建議就在二○二六年之前落實。

  但是我們仍然面對一個長期積壓的大問題,就是土地短缺造成樓房短缺。其實我們說土地短缺,並不是香港已經沒有土地,所有土地已經全給我們建屋,而是我們短缺一些可以拿來做發展用的土地。而誰可以決定哪些土地可以發展、不可以發展?沒有其他人決定,就是香港自己決定。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土地短缺的問題。由於土地短缺造成樓房短缺,接着引來很多社會、民生和經濟問題。我們如何看待?土地短缺不單造成困擾香港人的住屋問題,亦是窒礙香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一個最大制約因素。

  商業樓宇、住宅樓宇、鋪位的樓價貴、租金高,工業樓宇相對來說價錢比較低。因此我發現有很多有經濟價值、有社會功能的一些用途,現時在工業樓宇出現。我們見到一些文化藝術家在工廠大廈有工作室,我們見到年輕人在工廠大廈創業、做音樂、玩體育等等,亦有一些社會機構在工廈開辦學習和兒童活動中心。這些用途我剛才講都有經濟價值,亦有社會功能,亦有人願意在這些地方經營或者辦這些活動給市民使用;問題是這些活動在工廠大廈裏面是不符合地契或者有關的建築物條例、消防條例的要求。所以說明甚麼呢?我們只要有價錢租金不太貴的一些地方,我們就會見到香港人非常願意創業。他們創業之後,亦有好多人會用,所以這亦是一個土地問題。因為這樣,為了香港經濟和社會的長遠及全面發展,我和特區政府認為我們有責任去解決,集中我們的精力去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本屆政府上任的時候,社會上有不少人質疑特區政府是否真的有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決心,因為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會碰到一些既得利益。

  的確,我們可以說:遠水救不了近火。現在要去改變一塊地的規劃用途,由非住宅用地變成住宅用地,那需要一、兩年時間。不幸碰到司法覆核,需要的時間更長。我們不能夠解決眼前的住屋問題,但我們沒有這樣說。我們可以說:樓價由市場決定,而且全球長期處於低息環境,所以我們不能夠做任何事去壓低樓價。而當利息回升之後,樓價自然回落,所以特區政府不需要做任何工作,但是我們沒有這樣說。我們也可以說:事實上社會上真的有人這樣說,買不起樓沒有關係,可以租樓住。為何特區政府要花這麼多心思復建居屋,用補貼價格賣給香港市民。買不起可以租,這句說話我們也不敢講。我們作為政府也可以說:我們不可以收地,因為收地時碰到很多種種的勢力、他們會反對,在社會上引起爭議,大家覺得社會紛紛鬧鬧,但我們沒有這樣說。因為我們很早就說了,我們要迎難而上,我們知道這個工作有多困難。為甚麼要迎難而上呢?因為增加供應才是主要目標。如果樓價因為息口升而下跌,而我們不增加香港住屋供應的話,樓價是下跌了,但不增加供應的話,香港人仍然是不夠地方住。所以關鍵必需是增加供應。增加樓房供應的關鍵,就是要增加土地供應。所謂增加土地供應是甚麼呢?就是將一些本來不是做住宅、或留為做其他發展用途的,例如商業用途等等的土地,將它改變成為可以發展做住宅、做老人院、做其他用途的土地。供應多了,更多的香港家庭可以成為業主,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因此,本屆政府下了重大決心增加供應。經過四年努力,亦克服了重重障礙,我們開始見到初步的成效。在土地供應方面,各個短、中期的土地來源,預計可以提供超過34萬個公私營單位。二○一六(年)——即由今年開始至二○二一(年)的五年內——公營房屋單位供應預計超過95 000個。在私人住宅方面,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市場的供應量約為93 000個。在此,我向大家解釋一下這個數字。這93 000個(單位)的概念是由已經取得「開工紙」,開始做建築工程,一直到取得「入伙紙」這三、四年的施工期內,正在不同階段興建的私人住宅單位,總數是93 000個。這個數字是十二年前,特區政府開始公布相關數字以來的新高,是十二年來的新高,相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數字高出百分之四十三。所以工作仍然是有成效的。

  這93 000個單位是甚麼概念呢?如果每一個單位,由於供應增加了,樓價本來會繼續升,現在沒有升,跌了一點,一來一回,如果每一個單位賣便宜了一百萬(元)的話,93 000個單位賣便宜了的價錢是930億(元)。如果一來一回,每一個單位賣便宜了五十萬(元)的話,總數就是460億(元)。我們增加供應,但如果增加多了的供應不是賣給香港人住,我們增加供應後香港人仍然是不夠地方住。所以我們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遏抑外來需求和投資需求。有一段時間,中國內地的買家相當多,因此我們遏抑這些外來需求,亦遏抑本地的投資和炒賣需求。因此,我們有所謂「雙辣招」,我們會繼續監察樓市的情況,因為我們現在仍處於一個低息環境,並且會繼續堅持港人自住優先這個原則。買樓用以收租的不是自住,買樓用以居住但不是香港人,這亦不是港人自住。所以我們的原則是港人自住優先的原則。我們會本着這個原則,繼續密切監察樓巿。

  很多時候說起香港的土地問題,社會上對土地問題的認識,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以為香港已經沒有工廠,工廠已經全部搬去中國內地,那我們就可以改建工廠,那麼在巿區可以多很多住宅樓。但答案是,工廠樓由於我剛才說的原因,裏面已經有很多種種非製造業的用途。工廠樓現在的空置率是十分低的。

  工、商、住、鋪,四大類樓宇當中,工廠樓的空置率只是高於住宅樓,是比商業樓及鋪位的為低。所以我們不能靠改變工業樓的用途,去滿足我們住屋的需要。我們亦不能靠像三、四十年前那樣,將船塢改建成一個私人屋邨、將發電廠改建成一個私人屋邨。所以現在向社會供應土地,而使大家有樓住的責任落在政府身上。政府現在是最主要的土地供應者。所以政府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政府的擔子亦越來越重。重建的機會亦少了。過去那些四層高、五層高的舊樓,拆了它,可以建一座二、三十層高的樓,這類機會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必須靠供應新的土地,開闢新的土地。新的土地是甚麼呢?就是要改變規劃用途,本來不是住宅用途,我們改做住宅用途。我們會繼續做這些工作,繼續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

  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我們進行超越二○三○年的土地供應計劃,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東涌、元朗南的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推展鐵路物業發展項目,發展岩洞及研究新界北部及大嶼山發展及保育等等。這些一切為了市民的需要,為了新一代香港人的需要。

  我們只有繼續增加供應,遏抑外來需求、投機的需求、投資的需求,我們才能令更多香港人成為業主,使更多香港家庭有樓自住。因此我經常呼籲全社會以全香港市民的需要,以他們的福祉,尤其以基層市民的福祉為要,支持政府開拓土地,改變用途。因為所有令到土地供應放慢的舉動都有減少供應、推高樓價、推高租金的後果。客觀後果在此,無論動機如何純正,客觀效果就是任何拖慢改變用途或政府開發土地的動作,就會使地價、樓價、租金繼續上升。出現這樣情況的時候,無論動機是甚麼,甚麼人「着數」﹖甚麼人「蝕底」﹖我們必須要問。我希望所有真正關心香港房屋問題的人,應該協助政府盡快增加房屋供應,而不是拖慢房屋供應。

  只要我們有建屋的土地,我們就可以從根本去決定長期積累下來的房屋短缺問題。只要我們有建屋的土地,我們便可以增加每個香港人的居住空間。

  我們都知道買樓的價錢中主要的成分是地價,而不是建築費。所以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值不值得去問一個問題:既然香港並不是已經用盡所有土地,我們現在仍有大量未用的土地,我們是不是應盡快改變這些土地用途,使我們可以在這些土地上建住宅,來滿足社會上各個階層市民的住屋需要。我們可否這樣想像呢?有需要的香港人,譬如準備組織家庭的青年,他們只需要付做基建的費用,再加上建屋的建築費用,我們就賣樓給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新的、小的單位,百多萬就可以買得到。地契屬於大家,不是屬於某個人,不是屬於特區政府,我們用大家的土地,將它開發、起基建、改變用途、在上面建屋,就用成本價錢賣給大家,為何我們不可以做呢?關鍵仍然是,我們社會是否願意真正去面對土地短缺問題,我們是否願意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盡快完成這些土地的改劃工作,和完成基建的工作。

  各位扶輪社社友:事在人為,「香港的未來」是美好的未來,只要我們能夠放手去做,房屋問題一定可以繼續紓緩,一定可以早日解決。謝謝。
 
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3時43分
即日新聞  

圖片

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晚(十月十二日)在地區扶輪論壇上致辭。

網上廣播

行政長官出席地區扶輪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