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二題:非物質文化遺產
*************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姚思榮議員的提問和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的答覆:

問題: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於二○○四年延伸至香港。政府於去年中公布涵蓋480個項目的首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清單。本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為加強保護非遺,政府將深化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等工作,並會編製非遺代表作名錄,優先保護具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非遺。據悉,當局計劃成立專責辦事處並每年向其撥款一千萬元,落實保護及推廣非遺的工作。然而,有民間團體向本人反映,儘管《公約》已延伸至香港超過十年,亦有不少項目已被納入非遺清單,但有關的保育工作尚未展開,而且推廣非遺的工作進展緩慢。他們認為政府應向有關團體提供資源,以利便官民合力保護及推廣非遺的工作。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當局保護和推廣非遺的工作進展為何;有哪些非遺具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而當局就保護該等項目取得甚麼較突出的成果;
 
(二)過去五年,當局在推廣非遺的工作投放了多少人力資源及開支,以及當中用於資助民間團體進行有關項目的開支有多少;當局有否計劃在未來五年,擴大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以進行傳承非遺的工作;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當局會否考慮成立一個專項基金,用以加強和深化推廣和傳承非遺的工作;若會,有何目標及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致力提升社會對非遺的認識,及加強市民對保護這些文化資源的意識。就姚議員的問題,我現回覆如下:

(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界定,保護非遺的措施有多個方面,包括對非遺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特區政府在推行保護非遺的工作均涵蓋上述各範疇。

  關於確認、立檔、研究這些基礎性的工作,特區政府在二○○九年首次展開非遺普查,調查了約八百多個項目。其後經諮詢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及公眾後,特區政府在二○一四年六月正式公布第一份香港非遺清單,涵蓋四百八十個項目。同年十二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建立了初步的非遺資料庫,讓市民在網上查閱清單項目的基本資料。

  政府先後三次向國家文化部申報,成功將本地十項具高文化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確定了這些項目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十個項目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其中,粵劇更於二○○九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述十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都是特區政府重點保護和推廣的項目。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了不少與這十項非遺相關的文物。當中,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粵劇藏品尤為豐富,約有三萬件,除粵劇文獻外,亦包括粵劇名伶所捐贈的戲服及舞台表演用品。館內設有粵劇文物常設展廳,亦有舉辦其他非遺項目的展覽,包括在二○一三年與蔡昌壽斲琴學會合作的「香江琴緣」古琴藝術展覽。

  政府致力推動粵劇方面的工作,包括為粵劇劇團提供場地支援,例如活化油麻地戲院成為粵劇及其他戲曲的專用場地、加建高山劇場新翼優先供粵劇演出之用,以及興建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資助新秀演出、安排上演新編粵劇作品、舉辦粵劇教育及推廣活動,例如每年的「粵劇日」。民政事務局亦設立了粵劇發展基金,提供專項資助支持粵劇的保存、研究、推廣和發展。

  為了訂立採取保護非遺措施的緩急先後次序,我們現正就非遺清單中個別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和評審,再挑選具代表性項目,以期於二○一六年內完成編製首份香港代表作名錄。

  事實上,在特區政府及各有關機構團體努力推動下,社會人士近年對非遺,特別是已成為世界級及國家級的非遺項目,都加深了認識和興趣。例如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等,近年均吸引了大批市民和遊客前往觀賞。

(二)自二○○六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以來,特區政府已投入相當資源進行相關的保護和推廣的工作,更於同年在康文署轄下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增設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組(專組),負責調查、研究、展覽、宣傳、教育和推廣等多方面的工作。由二○一○/一一至二○一四/一五年度,非遺專組用於保護及推廣非遺方面的開支為2720萬元。今年五月,康文署已將非遺專組升格為專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遺辦事處),並增加了六個新職位,以深化保護非遺的工作。

  教育及推廣活動繼續是非遺辦事處其中一項主要工作。過去五年,康文署除展覽外,還舉辦各式的宣傳推廣活動,如公開講座、研討會、工作坊、傳承人示範、出版書籍、及多次實地考察和導賞活動,由專家帶領參加者到不同的地區考察非遺的場地。非遺辦事處現正計劃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設立資源中心及定期舉辦非遺展覽,預計於二○一六年中開放。

  非物質文化遺產,泛指那些源於民間、世代相傳,而又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傳統和知識技藝。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極需要個人、團體,以至社會共同參與。因此,我們未來的工作路向是借助並結合民間的力量,以加強對非遺推廣和傳承。事實上,近年不少民間團體均積極參與和非遺有關的活動,而非遺辦事處也不時與民間團體合辦推廣活動。

(三)民政事務局在二○○五年設立了粵劇發展基金。過去五年,粵劇發展基金資助的大型項目包括「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及「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三年資助計劃,為新秀提供了不少表演及培訓機會,將粵劇藝術傳承下去。此外,屨釩H勳爵文物信託每年透過撥款,資助保護香港文物的活動及研究項目,當中不少資助的項目均支持民間團體推行保護非遺的工作。未來,我們會繼續積極探討有助進一步深化保護非遺工作的各種策略。長遠而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單靠政府的財政和人力資源。我們會與社會各界及有關團體攜手合作,讓保護非遺的工作得以持續地推展。

  多謝主席。



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42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