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十一月二日)出席「咪洐鼎情v計劃啟動禮後,就廚餘回收及電力市場與傳媒的談話內容:

環境局局長:今日我們啟動「咪洐鼎情v計劃是呼應「惜食香港運動」,這個運動大約在兩年半前開始,大家可看到香港的惜食文化、珍惜食物的文化一直在深化。參考上星期環保署(環境保護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顯示二○一四年是近年來第一次錄得運往堆填區的廚餘量有輕微下降,過往一段時間都是有上升的趨勢,這可能也是好的、正面的改變;整體而言,在工商廚餘方面,二○一四年與二○一三年比較,都仍然有百分之三的上升,所以今次「咪洐鼎情v(計劃)正是探討工商廚餘方面如何加大力度去推廣,這個「咪洐鼎情v(計劃)正是可以讓飲食業的營辦商、他們的伙計,以至顧客都有所選擇,以及可以按量點菜,可以一起減少廚餘,做到多贏的局面。

記者:局長,就垃圾徵費方面……立法程序何時啟動及法例何時實施?

環境局局長:垃圾按量徵費(都市固體廢物按量徵費)在我們的藍圖(《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是一項重要的政策,我們的目標是在現屆政府任期內將有關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大家明白,立法會很快就會換屆,因此在新一屆立法會是更適當的時候去處理,同時,我們一直在做準備工夫,有不同措施,包括今日推出的「咪洐鼎情v(計劃)也是幫助工商業界從源頭減少廢物,以迎接廢物按量徵費。

記者:局長,今日有報道提及小蠔灣廚餘廠,其實現時是要求工商業界自行將廚餘分類及回收,亦要運送至相關的處理設施,在游說他們時會否有一定困難?

環境局局長:當然,要改變一些行為習慣,包括加大可以源頭分類的回收物料,是要有一個過程,所以我們的同事在過去一段時間已經與相關的工商業界接觸,大家都做好準備。過去我們亦有試點,譬如九龍灣有廚餘廠(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都可以讓我們的同事及工商業界累積一定的經驗。現時,在準備小蠔灣廚餘廠(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過程中,我們與鄰近區域有廚餘產生的機構、酒樓、酒店都有接觸。直至目前為止,根據我理解,他們的反應是正面。大家要明白,現時工商業界的垃圾都要透過他們付款給承辦商運往堆填區,其實有成本存在,如果我們在小蠔灣附近的荃灣、葵涌、青衣收集廚餘,其實對於他們的營運成本可能有正面的好處,即是說他們不用運送到屯門那麼遠,而是運往較近的地方,對他們的成本來說未必是特別的負擔,當然大家亦要走前一步,在源頭將廚餘適當分類,才可以適當地善用廚餘。

記者:有關電力市場供應,較早前已完成諮詢,年底前會提交立法會,現時有甚麼進展?

環境局局長:我們的目標是完成諮詢及其分析後,於今年內將諮詢的分析及建議向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報告。

記者:與兩間電力公司商討電費調整方面,有沒有最新進展?

環境局局長:當然我們與兩電保持密切溝通,有幾方面的,今年年底電費調整,以至電力市場的未來發展,都有一直溝通,所以我們於報告時會將諮詢(結果)及兩電(電費調整)某程度的進展(分別)作適當報告。

記者:說回小蠔灣廚餘廠,有工商業界表示需要改裝運送車輛,成本亦隨之而上升,有否擔心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最後會成為大白象,使用率偏低?

環境局局長:當然需要有一個過程,大家對相對新的事物都需有理解和轉化過程。譬如今日「咪洐鼎情v(計劃)啟動禮,當中有不少食店老闆及其主辦的同事,對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機遇持正面態度,他們覺得那些廚餘,與其將它們運送到堆填區,他們都積極研究於源頭分類,以至物流(方面)如何作出適當配合,善用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機遇。因此,透過業界與政府的合作,我們覺得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日約200噸的處理量,可適當地善用。

記者:會否考慮提供補貼或者派專車去收集廚餘?

環境局局長:現在工商業界的垃圾要自行付款送去堆填區或轉運站,這是他們基本的成本,我們是基於「污者自付」的原則,所以如果他們就近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運送過程相對來說有其優勢,所以,我們暫時不需要考慮補貼,這是一個合作,某程度是幫助他們減低其成本,至少未必會昂貴很多。

記者:但是每日平均有三千多噸廚餘,現時只可以處理二百多噸,會否擔心成效?

環境局局長:大家要明白,在世界不同先進地方,都不能做到百分百廚餘回收,一般來說做到三至四成已是相當高的水平,所以3 600噸(廚餘)中,如果能夠處理1 000噸可以循環回收善用,已經是世界級很高的目標,所以大家要了解這一步;第二步是香港的廚餘,現時整體來說約有三分二是來自家居,三分一來自工商業界,所以如果工商業每日有1 000公噸廚餘,當中約有四成,即約400至500噸(作循環回收),我們第一間(廚餘)廠設於小蠔灣,第二間(廚餘)廠設於沙嶺,在逐步落成的情況下,其實已經可以對應我們回收工商業界廚餘的適當目標,所以大家要這樣理解這個數字。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4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