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香港科研人員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
*****************

  香港科研人才的能力備受認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今日(一月九日)在北京公布二○一四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得獎名單,本地科研人員榮獲兩個二等獎。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說:「香港的科研人員屢獲殊榮,彰顯了香港在基礎和應用研究發展方面的超卓實力,給予本地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士極大鼓舞。我們衷心恭賀各得獎者,並期望他們能在科研工作上再創高峰。」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國務院主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下設五個獎項類別之一,是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規格最高的獎勵,旨在獎勵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方面取得優秀成果的公民及組織。

  兩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薦的研究項目獲得二○一四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詳情如下:

  香港科技大學溫維佳教授以「巨電流變液結構和物理性質的研究」獲獎。該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的沈平教授、譚永炎教授和楊世和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馬紅孺教授。該項目獲香港研究資助局的資助,在軟凝聚態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全球首次發現巨電流變效應並觀察到巨電流變液的微觀結構,同時設計和成功製造出具有巨電流變效應的巨電流變液;巨電流變液最終成為第一種突破實用強度閾值的新型智能材料。該項目的巨電流變液研究工作一直領先國際,巨電流變液已為全球許多研究機構及知名公司所應用。

  香港大學的趙國春教授以他的研究項目「華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與Columbia超大陸形成」獲獎。該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香港大學的孫敏教授及中國海洋大學的李三忠教授。該項目取得兩項原創性重要科研成果:(一)首次提出地球上廣泛分布的21至18億年碰撞型造山帶記錄了一次導致全球古老陸塊互相拼合成一個超大陸(稱之為Columbia或Nuna超大陸)的全球性碰撞事件;(二)在華北發現兩條古老的喜馬拉雅型碰撞造山帶,即19.5億年的孔茲岩帶和18.5億年的華北中部帶,並提出華北克拉通基底是由若干微陸塊在19.5至18.5億年期間互相拼合而成,從而證實華北大陸保留了Columbia超大陸拼合和裂解的完整紀錄,是Columbia超大陸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發表科學論文二百餘篇,被他人引述逾萬次。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邀請推薦香港特區的候選項目。有關推薦工作由教育局負責統籌,並由香港研究資助局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助。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6時1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