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討論西非爆發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最新情況
******************************

  壎芵p壎籵嬝@中心轄下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今日(八月十九日)召開會議,討論非洲西部地區(西非)爆發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最新情況,以及本港相應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措施。

  壎籵嬝@中心發言人表示:「科學委員會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目前採取的預防策略與世界壎芠梒插]世嚏^建議所有會員國採取的預防及控制措施一致。」

  在會議上,成員獲悉由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十三日期間,幾內亞、利比里亞、尼日利亞及塞拉利昂等四個非洲國家通報合共2 127宗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個案,其中1 145人死亡。個案死亡率一直處於大約54%的高水平。有關情況仍未受控,而病毒會否於國際間傳播尤其令人關注。

  科學委員會得悉,除二○一三年十二月的源頭感染個案外,其他所有人類感染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個案均相信經接觸其他受感染人士或死者而受感染。與醫護人員相關的感染群組亦有出現。

  成員留意到世尷滬滅I評估,由於病人沒有尋求適當治療,同時沒有遵從安全的殮葬方式,以致病毒在受影響地區傳播。此外,受影響地區的陸路口岸繁多,邊境健康監察措施有限,加上其他跨境活動,均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可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受感染人士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接觸受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而傳播到人類。在殮葬儀式上,哀悼人士直接接觸死者屍體亦可讓埃博拉(伊波拉)病毒傳播。病人康復後,身體仍可帶有病毒長達七星期。

  科學委員會備悉,醫護人員在處理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懷疑或確診個案時,若沒有嚴格執行感染控制措施,可以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而受感染。

  世孺韝G○一四年八月六日及七日,根據《國際壎舠屭牷]2005)》召開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討論二○一四年西非爆發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世擱`幹事根據該委員會的評估,在二○一四年八月八日宣布西非爆發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壎籵ぁ鞳C

  壎籵嬝@中心發言人說:「科學委員會同意,由於國際間旅遊頻繁,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個案傳入本港的風險存在。然而,科學委員會對本地發展成熟的公共壎秅恲撠|基建有信心。公眾與醫護專業人員只要提高警惕,可減低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於社區傳播的風險。」

  成員認為,市民如非必要,應盡量避免前往受影響地區。外遊市民應時刻保持良好個人和環境壎矷A避免接觸病人和野生動物。從受影響地區返港的市民,應密切留意返港後的健康情況。市民若從受影響地區返港後二十一日內出現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相關病徵,應致電999並告知人員有關情況,安排到急症室求診。

  醫護人員對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警惕同樣重要。在香港,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屬病毒性出血熱下的一種法定須呈報疾病。符合呈報準則的個案須立即呈報壎籵嬝@中心,病人須即時接受隔離。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感染控制措施,將病毒在醫護環境中傳播的風險減至最低。

  總括而言,成員建議採取以下措施,預防及控制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傳播:

* 根據海外最新發展,在邊境管制站實行適當措施,協助及早識別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懷疑個案;
* 繼續全面監測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如有懷疑個案,立即展開檢測、調查、隔離及治療等工作;
* 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感染控制措施;
* 與世屨O持密切聯繫,留意最新建議,並採取適當預防和控制措施;
* 加強對外遊人士和公眾的健康教育;以及
* 密切留意安全和有效應對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以上共識意見摘要亦已上載科學委員會專頁(www.chp.gov.hk/tc/sas3/101/110/103.html)。



2014年8月19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7時2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