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十三題:錄取本地及非本地學生修讀研究院研究課程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碧雲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專上院校(資助院校)開設的一些研究院研究課程,近年錄取的學生當中七至八成為非本地學生,凸顯本地和非本地學生獲錄取的情況出現失衡。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由二○一一/一二至二○一三/一四學年:

(一)每所資助院校所開設的資助哲學碩士學位課程及哲學博士學位課程,每年的(i)申請人數及(ii)錄取人數,並按申請人的原居地(即香港、中國內地及海外國家)列出分項數字;及

(二)每年分別有多少名以一級榮譽、二級(甲等)榮譽或二級(乙等)榮譽畢業或持其他學歷的本地學生,(i)申請、(ii)獲錄取,以及(iii)被拒入讀第(一)項所述的課程,並使用與附件一相同格式的表格按院校及學科分項列出?

答覆:

主席:

  研究工作是發展高等教育和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重要一環。為了吸納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協助本港提升研究工作的質素,政府在二○○二年接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建議,撤銷教資會資助院校錄取非本地生入讀研究院研究課程的限額,當時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亦獲簡介有關安排。教資會是經廣泛諮詢各院校、學術界及社會人士後才制訂上述建議。該項建議有助從世界各地吸納頂尖人才,提升本港研究質素,從而確保公帑用得其所;此舉亦與國際做法相符。相反,若為研究院研究課程設定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只會窒礙本地高等教育界別在學術發展上精益求精,驅使優秀研究人才及項目流失至其他地方。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一流大學均錄取相對較大比例的非本地研究生,例如牛津大學的非本地研究生比例為62%。

  有關黃議員所提的具體問題,現答覆如下:

(一)在二○一二/一三學年,院校共接獲2040宗由本地學生提交入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包括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課程)的申請,並以此估計約有1020名本地學生提交這些申請。該些本地申請人中最終有531名入讀課程,相當於估計本地申請人數的52.1%和本地申請宗數的26.0%。至於其餘47.9%的本地申請人,當中包括最終決定不接受錄取邀請而另作發展的畢業生,亦有因學業成績而未獲錄取者。相對而言,在二○一二/一三學年,來自非本地學生提交入讀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申請共有18600宗。最終入讀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則有1876名,相當於非本地申請宗數的10.1%。

  二○一○/一一至二○一二/一三學年按院校及原居地劃分的具體情況,包括教資會資助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的申請宗數及收生人數,載於附件二。研究院研究課程全年收生,二○一三/一四學年的收生工作仍在進行中。

(二)報讀研究院研究課程的申請人來自不同背景,未必單憑學士學位成績提出申請。報讀哲學碩士學位課程的申請人,通常須具認可院校的學士學位並取得二級榮譽或以上,或具同等資歷。至於報讀哲學博士課程的申請人,則包括正修讀哲學碩士課程但有意在同校轉為哲學博士候選人的學生、擬申請轉校的另一認可院校的哲學博士候選人,或具認可院校的相關碩士學位的人士。一些教資會資助院校亦會考慮錄取學業成績卓越(例如一級榮譽)的學士課程畢業生直接修讀哲學博士課程。此外,部分研究院研究課程設有更多特定收生條件。院校或會舉行入學考試及/或面試,測試申請人是否具備修讀有關課程的能力。而如果有意參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研究生則必須有出色的學術表現、優秀的研究能力/潛質、良好的溝通及待人接物技巧,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

  教資會沒有向院校收集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申請人的履歷資料。另外必須指出一點,本地學生在修畢學士學位課程後,在升學與就業方面均有多元選擇,例如投身全職工作或修讀全日制/兼讀制研究院修課課程等。本地畢業生是否升讀研究院課程,特別是研究院研究課程,以及在何處修讀,純屬個人意願,通常更受當時市場的就業機會、學生本身的職業志向及教學/研究範疇的前景等不同因素影響,而非因應院校所給予的深造條件而決定。再者,選擇修讀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不少均會選擇到海外大學繼續學業,以期在不同的文化和環境下從事研究工作。另外,教資會資助院校目前尚未盡用超額收生上限;換言之,如有傑出本地學生報讀研究院研究課程,教資會資助院校仍有充分空間擇優而取。



2014年5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18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