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二月九日)出席公開活動後,就廢物按量徵費及考察轉廢為能設施與傳媒談話內容:

記者:(廢物徵費)有指最多人認為三人家庭最多收少於三十元,會否聽取民意?會否擔心這水平令市民少了動力,影響減廢成效?

環境局局長:從源頭減廢,廢物按量徵費是一項重要政策,所以我們早前邀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是由陳智思作為主席的一個委員會,與民共議,去商討如何達到今次廢物按量徵費的目的,即是如何透過經濟槓桿,改變大家的習慣和思維,從而減少廢物。我們尊重相關委員會的建議,期望他們的報告能盡快交給環境局作出跟進。

記者:收費方面是否三十元?是否收費訂得越低,市民參與熱誠越高?

環境局局長:大家回看香港過去相關經驗,譬如在超市索取膠袋需付五毫,其實五毫並不是大數目,但有這制度後,香港九成市民都大量減少使用超市膠袋的習慣。所以,我以前亦提到,今次廢物按量徵費並不是要收回營運費,而是透過這樣的機制,在大家覺得合理的水平下改變大家的習慣。我們未收到委員會的報告,但在這原則之下政府持開放的態度,(收費)水平的高低並不是最大的關鍵,最重要的關鍵是收費訂額能改變大家的習慣。

記者:是否(收費)越低越能改變大家的習慣?是否大家違法的誘因會降低?

環境局局長:有兩方面,一方面收費水平是大家覺得合理的水平,不會太高而影響大家的負擔,亦不能太低而影響大家減廢的意欲,這方面要做到平衡。同時,今次的諮詢亦問到大家如何在其他方面,如監測、罰則方面做到配套,所以不單是平均每個家庭一個月收取數十元的按量問題,是要有其他配套一同考慮。大家要明白,譬如在台北的經驗,最初推行廢物按量徵費時,平均的收費會稍為高一些,但隨茪j家減廢、回收等方面做得越好時,整體的平均家庭支出會越來越低,所以在考慮這機制時要從長遠去考慮。

記者:陳智思說傾向不會向弱勢社群提供補貼,會否影響彈性……?

環境局局長:我理解諮詢文件或陳智思的說法是我們未必透過今次廢物按量徵費直接扶助基層市民,可能透過其他配套方法去關顧基層,所以我們明白廢物按量徵費可能對某階層人士構成壓力,我們需要關顧,但未必是直接透過廢物按量徵費的機制直接去做,所以簡單而言,我們是有方法去處理這問題,是要透過一個非直接的方法去處理。

記者:陳智思亦指較難豁免低用量的用戶,會否減少了誘因及鼓勵性?

環境局局長:我們參照其他地方廢物按量徵費的類似機制,是沒有以是否基層而作出豁免,這是外地的經驗。現正商討的廢物按量徵費並不是一個很大數目,平均一個家庭以現時的消費水平每天約一元,但我們明白在香港的狀況要有關顧基層的做法,所以我們透過今次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諮詢,向大家提出相關問題,如何能一方面關顧基層,同時做到按量徵費的目的。我們會看看諮詢的回應,可透過甚麼方法去做,除了直接豁免他們,其他的方法是可以透過現有的機制,如扶貧或相關機制去應用。

記者:但低用量的,如垃圾量少是很難做到豁免,會否少了鼓勵性?即是垃圾量少的用戶會否做到豁免,讓他們付少一點,陳智思說很難做到這方面,會否少了鼓勵性,令市民覺得掉多少也一樣,因此不會減少廢物?

環境局局長:我們要看委員會收集的數據,他們會做一份報告交予環境局,到時一併研究數據和分析後,我們才一併回應。

記者:是否有先導計劃推出?可否透露詳情,譬如會選哪些大廈進行先導?

環境局局長:大家明白,今次政府是有決心希望從源頭減費,所以廢物按量徵費是其中一個工具,這影響七百萬市民及不同工商業界,可以說是一項相當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我們構思進行一些先導計劃,找一些典型的住宅單位或屋h作為試點,將今次收集到如何落實細節的做法作試行,因為這些要透過實體、先導落實,才看到有關建議是否有成效或作出修正,我們正籌備在不同的屋苑,包括私人屋苑,甚至公共屋h,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生態,如何能在這些環境落實不同廢物按量徵費的細節。

記者:暫時有沒有時間表?沒有物業管理公司的樓宇是否包括在先導計劃內?

環境局局長:先導計劃的細節仍在籌備當中,我們會在適當時候與大家分享。香港相對其他城市有優勢,我們差不多八、九成的住宅環境有物業管理進行大廈管理,這是優勢讓我們落實這方面的細節,所以從這角度來看,先導計劃是要主要先處理八、九成有物業管理的住宅環境,以找出落實廢物按量徵費的出路,這對於我們落實相關政策有好處。

記者:要研究多久才開始推出?

環境局局長:我們正在籌備相關的先導計劃,希望在今年上半年內展開先導計劃。

記者:想問有關焚化爐,有報道指七年進行七次考察所使用的公帑比較大,你認為七年七次使用這麼多公帑是否合理?是否為了「箍票」才會安排這次考察團?

環境局局長:大家要明白,香港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先進大城市未有善用轉廢為能的科技去處理末端垃圾,所以在香港應用這些科技是滯後,政府、相關議會議員及市民絕對有需要更深入了解這些科技的應用,大家要明白這事情。新一屆政府將於三月約同立法會議員到歐洲考察,今次是新政府第一次按這主題外訪,之前的外訪是有不同主題,而這議題是大家關注的,所以順道看看當地相關設施。今次是第一次這麼深入、全面了解這問題。另外,在全世界這些轉廢為能的科技,在北歐,包括荷蘭、丹麥、瑞典或英國是最先進的,有幾十年歷史。今年及未來數年,它們在這方面有不少新政策和科技應用及配套,所以我們今次去北歐及英國考察這些科技絕對是適當時機,以取得它們最新的看法,這是一項重要議題。

  今次有兩方面目的,一方面我們早前也提到,我們會於今年上半年將「三堆一爐」,包括石鼓洲焚化爐的建議提交立法會與整個社會討論,這項轉廢為能設施談了十多二十年仍議而不決,嚴重影響香港長遠減少依賴堆填區的難關,這方面大家要明白。同時,我們與不同立法會議員,甚至區議員討論時,大家都很積極希望多了解轉廢為能的最新發展,所以社會有這樣的訴求,我們積極回應這方面。同時,除了今次石鼓洲焚化爐外,我們更要有長遠規劃,所以環境局也提出今年內會展開長遠研究,包括全港及不同科技的研究,是應對香港長遠在這方面的科技應用研究及規劃,而任何基建研究通常一般需要十多二十年才可由規劃到落成,所以今次之行不單是短期考慮,更要幫助香港和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及市民一起了解這些最新的發展,規劃今次石鼓洲(焚化爐)以至長遠的發展,所以今次的考察與以往的考察不能相提並論。

記者:有議員指是以考察團令他們住口或「箍票」?

環境局局長:今次有新一屆政府,亦有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大家對這議題的認知相信是有需要增進的空間,因為這是一項重要議題,要大家理解及作決定,不能再議而不決,所以這影響議員的投票意向,因此不是「箍票」與否,而是大家要明白這事情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取捨。



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19時57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