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珊瑚礁普查2013:珊瑚生長健康穩定(附圖)
**********************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今日(十一月三十日)公布,今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再次令人鼓舞,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生物品種相當豐富。

  「珊瑚礁普查2013」六月展開,為期4個月,範圍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下灣、印洲塘和東平洲3個海岸公園內。

  各個普查地點所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各有不同,由20%至78.1%不等。在20個地點錄得相當高的珊瑚覆蓋範圍(超過50%),包括海岸公園全部的普查地點。在所有普查地點中,海下灣的珊瑚灘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78.1%)。

  這次普查中,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而20個指定指標品種均全數錄得,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3個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都錄得較多的石斑、細鱗、火點和海豬魚。

  自二○○五年起,普查加入「珊瑚檢視」項目,以加強監察珊瑚的健康狀況。「珊瑚檢視」是根據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從而確定珊瑚的健康狀況。

  普查透過「珊瑚檢視」評估了8個地點的珊瑚,平均指數為4.23(指數範圍介乎3.55至5之間),結果與去年(4.13)相若,遠超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調查發現只有個別地點錄得珊瑚受損或白化現象,而情況僅屬輕微及局限於個別地方。

  超過580名來自不同界別的義務潛水員組成50隊潛水隊參加今年的普查活動。漁護署頒發紀念品和證書予參與隊伍和科學家,表揚他們的貢獻。

  香港珊瑚礁普查屬於一項全球計劃,為促進珊瑚礁的可持續管理而推行。香港珊瑚礁普查基金於一九九七年首次舉辦珊瑚礁普查,漁護署自二○○○年起與基金攜手合作進行普查。

  珊瑚礁普查的方法及搜集數據的模式均依照現有國際標準,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外,潛水員亦要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20種魚和無脊椎動物)。這些數據有助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整體健康情況和轉變。

  珊瑚群落是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統,是很多不同種類的海洋動植物賴以為生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地。漁護署會繼續定期舉辦珊瑚礁普查,從而掌握重要的數據,以制定有效的管理和保育措施,保護珍貴的珊瑚群落,並協助提高市民認識珊瑚的生態價值和保護珊瑚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6時15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