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兩幢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附圖)
****************

  政府今日(十一月二十二日)宣布,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兩幢位於港島的歷史建築,即中環和平紀念碑和薄扶林道139號伯大尼修院,列為法定古蹟。有關公告今日刊憲。

  和平紀念碑於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揭幕,是香港首座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而正式建造的紀念碑。最初,和平紀念碑只刻有「The Glorious Dead」的字樣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份(即「1914-1918」);後來再刻上「1939-1945」的年份,以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在八十年代,和平紀念碑側面刻上「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八個中文字,與原刻在碑上的「The Glorious Dead」三個英文字意義相同,清楚表明示和平紀念碑為紀念所有死難者,特別是為保嶺輕鉿荇蝓萿滌}亡人士而建。政府及其他相關團體每年仍會在和平紀念碑舉行悼念活動。

  和平紀念碑以細琢石塊修築而成,基座呈階梯形,上面部分採用壁階設計,逐漸向上縮窄,頂部為一長方形石棺,上面飾有石製花圈。和平紀念碑屬古典復興建築風格,採用考古和學術研究所確立的純羅馬及希臘式建築主義建成,外觀設計勻稱。和平紀念碑的設計看似十分簡約,但其實採用了古典主義建築優美典雅的風格。

  伯大尼修院於一八七五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而設的療養院。伯大尼修院於一九七四年關閉,並售予香港置地公司,其後由政府接管,在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七年期間租予香港大學。到了二○○二年,政府決定修復伯大尼修院,並將之與毗連的舊牛奶公司牛棚(二級歷史建築)一併租予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改建為該學院的第二校舍。改建工程於二○○六年完成,伯大尼修院自此成為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的校舍。

  伯大尼修院主要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三部分組成。伯大尼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築風格,設計布局對稱,四面均有外廊。建築物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琢石牆、裝飾扶欄,以及尖拱柱組游廊構成。整幢建築物以其美輪美奐的小教堂最具特色。

  有關上述兩幢古蹟的詳細資料已上載發展局文物保育網頁(www.heritage.gov.hk)。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1時51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