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九月十四日)出席公開活動後,就能源組合、堆填區及郊野公園土地用途與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剛才你提到能源組合會有新方案,可否講述方案內容,核電佔的比例是多少?

環境局局長:我們正準備相關文件,今日沒有太多具體內容。大家理解,我們討論這些議題,不外乎要關顧四方面,包括安全考慮、穩定性、環保和市民對價錢的承受能力,這四方面是我們要考慮的。今日沒有太多具體內容,但很快會有消息和大家討論,與民共議。

記者:兩條問題,第一,堆填區污水滲漏事件會於下星期在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開會,現在調查進度如何?之前說要檢控承辦商,檢控的內容是甚麼?第二條問題,今日英國外交部國務大臣說會為香港普選提供協助,你有甚麼看法?

環境局局長: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新界東北堆填區滲漏污水,因為有一個臨時的水缸損壞而影響運作。我們下星期二會在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舉行特別會議作詳細報告,會議會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事情的發生和現在的進度、以至未來有甚麼地方可以改善和優化。今次是一宗意外,事件的影響已經受到控制,大家可以放心。同時,我們正積極找出方法,在未來優化管理,減少以至杜絕這些事件重演的機會,大家可以放心。至於營運商(所排放的污水)超標的問題,同事正根據相關法例搜集資料和數據。就檢控方面,根據合約和法規都是較複雜的事情,需要多些時間才能跟大家交代。至於第二條問題,我不是太清楚有關內容。在政制方面,政府是以積極的態度,希望盡快和社會謀求共識。

記者:堆填區方面,之前和幾個區的區議會主席見面,他們提出了一些條件,政府能否接受這些條件?現在和他們見面後,明年再提交(擴建堆填區建議)到立法會表決,政府的信心有否增強了?

環境局局長:由暑假到現在,以至未來的日子,我們都會加強與各相關的區議會和地區溝通,加強溝通是重要的。但我要重申這三個堆填區的擴建以至在石鼓洲興建現代焚化設施,這是基於我們整體的資源循環藍圖,是必需和基本的設施,是對應香港的環境壎糽M處理廢物的基本需要。同時,我們會加大力度關顧相關地區人士的訴求,因為相關地區人士對這些設施或多或少有心理上和實質上的關顧,所以我們會在幾方面加強力度改善,包括氣味、空氣質素、以至車輛的流程、加大水路運輸以及改善垃圾車的壎舠〞p,希望地區能多些理解,讓政府盡量關顧香港整體需要同時,並對地區的影響減至最低。所以我們主要在這方面增加溝通,同時有些地區對社區設施有訴求,都會透過政務司司長統籌,方方面面作出溝通和改善。

記者:你有沒有增加了信心?另外想問堆填區滲漏方面,現在是否已將事件定為意外?有甚麼證據?

環境局局長:相信大家留意到在暑假後期,香港電台和香港大學舉辦的論壇進行了較科學和客觀的民調。當時的結果是主流民意,即六成民意是支持擴建堆填區。當然,我理解平均有兩成左右的全港市民對擴建堆填區有保留。所以我們未來的工作是加強和社會溝通,令他們理解擴建的必需性。同時,我們加大力度,盡量減低相關地區就這些工程受到的影響,希望能加強大家對這方面的支持。

  至於新界東北堆填區滲漏事件,這些堆填區已經運作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已經十多年,可以說是相安無事。運作了這麼久,這些事件或許會發生,我們盡量避免這些事情。但事件發生了,我們要了解原因,盡量理解和調查。下星期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的特別會議,主要交代來龍去脈,如何減少風險,這是我們目前的工作。

記者:民調是在滲漏事件發生前進行,滲漏事件發生後,會否擔心民意有改變?居住在堆填區附近都有一些社區設施,你們會否進一步讓步予相關居民?

環境局局長:我們跟關顧這方面的議員在事後進行溝通,這是個別的例子,不應該因為這件事而影響擴建堆填區的信心。堆填區是根據相當嚴格的標準運作,這不只是香港堆填區運作的做法,世界各地、先進地方的堆填區,都是根據相關標準運作,我們主要是根據標準工作,不能因噎廢食。我們要理解技術問題要有技術上的方案,不應因為這些事情而影響堆填區的運作,以至擴建的建議。

記者:會否將三個堆填區的擴建計劃一併提交立法會?如果真的有聲音要用郊野公園的土地興建房屋,環境局會否「企硬」?

環境局局長:第一,我們會加強和地區溝通,希望在今年內與不同區議會和地區人士溝通,我們暫時的目標是在明年一月將三個堆填區(的擴建計劃)提交到相關的立法會事務委員會討論。至於郊野公園方面,社區人士、地區人士以至市民都有不同意見。現在的郊野公園有完善和完整的法規及制度保護,所以大家不需要有太大的反應。當然,大家在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是有很多議題。我和很多香港市民都是熱愛郊野公園,我經常行山,行山時也會碰到林超英先生,大家都是熱愛郊野公園的人士。這些是香港人很珍視的地方,亦與我們的核心價值有關連。大家可以放心,這些是基本的底線。當然,香港有很多議題,如房屋和土地,如何立體地看,社會是自由開放的地方,可以有不同聲音。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20時44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