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就「建構安全城市」動議辯論的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今日(六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建構安全城市」動議辯論的總結發言:

主席:

  我再次多謝陳健波議員及其他四位議員提出的議案及修正案,以及多位議員的發言,讓我們全面探討如何建構安全城市。

  正如我在剛才的開場發言指出,交通安全及公共運輸系統有效運作是成為安全城市的要素。在處理交通事故方面,運輸署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以及海事處的海上救援協調中心,每日二十四小時運作。在發生事故時,協調中心會與其他相關的政府部門以及相關單位,包括警方、消防處、政府飛行服務隊及醫管局等,保持緊密聯絡,以作出迅速應變和救援行動,以及處理相應的緊急交通及公共運輸服務安排。而有關航空安全及航機意外事故,香港國際機場有一套成熟的應變機制和程序。

  香港海上交通繁忙,以二○一一年及二○一二年為例,每年平均訪港船次超過二十萬,而每年的海上意外數字平均約三百宗左右,是低過百分之零點一五。這個數字對比起香港繁忙的海上交通並不算高,當然不代表政府會鬆懈;特別是去年發生南丫島撞船事故,對政府維持海上安全的工作響起了重大的警示,而意外實在「一次也嫌多」。

  特區政府,包括我所領導的運輸及房屋局,非常重視保護公眾的人身安全;因此我們正就海難事故調查委員會報告的建議,進行跟進工作,在制度上展開全面檢查和落實改革措施,以確保海上航行及乘客安全。

  現時靠泊香港的遠洋船隻均須跟從國際海事組織的安全標準和接受嚴格的檢查,以確保其航行安全。而在本地船隻方面,政府亦正積極與本地載客船業界商討多項的改革方案,這些措施的檢討方向主要是要達到以下的目的:首先是提升駕駛者的專業水平和加強技術訓練,第二是改善船隻儀器和通訊設備,第三是提高法規標準或安全要求,以達致全面和長遠提升本港整體的海上安全水平。大致上業界同意安全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但亦有憂慮部分建議或會增加本地船隻的營運壓力,當局會繼續與業界磋商,務求早日訂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

  在過去五年,道路交通的意外數字維持在一萬五千宗左右。我在剛才的發言中提及政府過去多項工作,目的是打擊一些危害公眾安全的駕駛行為,例如酒後駕駛、毒駕和藥駕,以及衝紅燈和超速駕駛等。此外,政府亦會透過改善道路設計以及舉辦宣傳和教育活動,促進安全駕駛,以提升道路安全水平,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最近審計署就道路安全提出一些建議,以提升安全意識和措施,以至交通意外資料的準確程度,政府會一一跟進。

  因應去年十一月柴灣道發生的致命巴士意外事故,運輸署加強監察專營巴士的運作,並正在積極協調專營巴士公司檢討車長身體檢查的安排,期望今年內完成;同時亦檢討有關駕駛執照發牌、續牌的體檢要求。

  在鐵路方面,在二○一○至二○一二年這三年間,涉及港鐵乘客受傷的意外,平均每年約有一千三百多宗,包括涉及乘客或公眾人士因失足或失平衡跌倒的個案。過去三年內的意外中,死亡人數有兩個。我們要求港鐵公司繼續在現行法例和《營運協議》的框架下,為公眾提供安全可靠的鐵路服務,運輸署及機電工程署亦會繼續監察港鐵系統的服務及安全表現。

  在航空方面,過去十年,香港並未有發生嚴重的航空事故。香港國際機場無論在服務上或安全上,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

  總的來說,香港有優良的運輸基建,根據「美世生活質素調查2012 」(Mercer 2012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香港在城市基建方面在亞洲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新加坡),全球排名則為第六。剛才毛孟靜議員指出,香港在興建大型運輸基建時,須保障附近居民的安全,這一點我是非常同意。

  的確,建設運輸設施的其中一項功能是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如果在興建的過程中有任何一個環節危害公眾安全,這與我們的施政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政府會盡一切所能,監督大型運輸基建的建造過程,保障附近樓宇和公眾的安全。

  主席,剛才涂謹申議員在發言中作出甚有哲學味道的個人反思,請你容許我亦作一些反思。剛才有議員提及生活和工作壓力、精神安全、「家」的概念,我個人感到近年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生活的周圍,壓力好像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們之間的怨氣多了,包容亦少了。我們的社會不是完美的,要改善的地方的確還有很多,不過我們同時亦要對社會上各界已經達致的成果及努力予以肯定,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以風險仍然存在而否定要進行不斷的嘗試。

  基建工程會帶來意外,交通會存在風險,但不等於我們便不發展基建、不發展道路、不發展公共交通,不過當然我們要不斷提升安全及風險意識。有社會學家說,現代社會其實亦是一個風險社會。

  固然,物質上的安全不等於心靈上的安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倫理關係、工作壓力、每日我們受資訊和互聯網的壓力,這些都會在在影響我們的安全感。若我們得不到別人的關懷,若我們的私隱不受到保障,就算科技如何先進,財富如何充沛,都不見得很安全。

  涂謹申議員提出誰為安全付出代價,個人和社會的風險如何分配,其實這是我們公職人員、決策官員每日都會思考的問題。政府能夠「寫包單」保證一切安全嗎?立法多多就能夠保證一切安全嗎?政府多管一些就必然帶來一切安全?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每天會想的。在維護整體安全之上,不同的組群、不同的持份者如何分攤、分擔這個責任,才不會出現經濟學所說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呢?這都是我們要想的問題。

  主席,我謹此陳辭。



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2時3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