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發表《香港家書》(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六月八日)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的全文︰

致宏:

  近期工作比較忙碌,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跟你見面。你在加拿大那邊的生活好嗎?

  上星期收到你電郵給我的照片,那些用廚餘種出來的瓜菜,勾起我不少美麗回憶。回想我旅居加拿大深造研究環保課題時,很容易就適應了當地將廚餘和其他廢物分類回收,變成習慣,那些都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香港的回收分類工作,雖然亦已開展了十多年,但仍然有不少的進步空間。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但我們的人均廢物產生量,比鄰近先進城市高出幾成,這境況令我憂心戚戚,香港人真的要急起直追了。

  我加入環境局快一年了,體會到當中一項最具挑戰的工作,是與全民一起應對當前的廢物危機。我剛於上個月發表的資源循環藍圖,基於現況分析,為本港未來十年廢物管理,描繪了整全策略、政策措施和行動時間表。

  要達到大幅減廢,國際間最成功的手法莫過於推行廢物按量徵費。這個方向,已獲得市民的支持。在這個夏天,我們便會進一步徵詢市民對按量徵費具體安排的意見。

  源頭減廢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但這項「人心工程」須花點時間才日見成效。與此同時,我們須要確保有適當的末端處理設施,以應對我們每天產生的廢物。香港的三個堆填區,都會在二○一九年或以前逐一爆滿。雖然不少國家都有採用轉廢為能的現代焚化技術,但由於建設需時,所以在二○二○年前,香港都不會有這類設施,可以大量分擔這些生活垃圾的處理。因此,除回收以外,堆填區仍是未來幾年香港固體廢物的唯一出路。

  堆填區是香港廢物基建不可或缺的一環,支持整個市政壎籵t統。擴建三個現有堆填區,在香港討論了十年的時間,磋跎了不少歲月。如果我們在擴建上仍然議而不決,廢物問題勢必成為香港的危機,對整個廢物收集系統、公共壎糽M健康構成影響。

  香港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地理上分布於香港三個角落位置,再配合多個廢物轉運站,建構了一個平衡的廢物管理網絡,為市民大眾提供有效率及最低環境污染的市政服務。市民不希望自己居住的地區太接近廢物處理設施,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政府亦竭盡全力,處理這些設施對居民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空氣質素、沙塵和交通方面。我們不但加強監察,更願意通過不同方案,減少車輛流量、控制氣味等等。另一方面,我們亦與居民保持緊密溝通,希望市民能本茤M衷共濟的精神,為全港市民的利益,多加包容。

  三個堆填區中,位於將軍澳的新界東南堆填區最接近民居,因此我們需要額外努力以回應社區的關注。我們承諾在擴建後只接收沒有氣味的建築廢物,這樣可徹底消除氣味問題,出入的車輛數目亦會減少一半。上個月底,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通過動議,反對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但由於將軍澳堆填區鄰近九龍及港島,在應付市區產生的廢物上,具策略重要性;我們會繼續就擴建計劃與立法會、當區居民及廢物運輸業界保持溝通及推展相關工作。

  堆填區爆滿,只是廢物問題的其中一環。更重要的是,香港要盡快建立起一套整全的廢物管理策略。我於四月與立法會議員訪問南韓,又剛於兩天前到台北市,考察他們的廢物管理經驗。這兩個城市,經過約二十多年積極的官商民協作,不論在政策法規、廢物基建,以至市民參與方面,進展都比香港成熟得多。我們會致力落實資源循環藍圖中的行動綱領,特別是減廢四成的目標。但即使減廢成功如南韓,現時仍有四成廢物,需要以堆填或焚化處理,他們亦力求保持幾十年的可堆填容量,以應付長遠需要。因此,我們實在需要及早完善廢物基建。

  廢物問題是香港環保範疇一個重大挑戰。政府推展各項工作的同時,亦需全港市民的參與投入,將環保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達致惜物、減廢,共同珍惜地球資源的願景。你下次返香港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聚聚,分享你在外地的相關經驗,亦希望你能夠見到香港市民對環保及清潔生活環境的理解及包容。當然,源頭減廢是重心,回收配套要增長,但無論如何加大減廢回收如首爾、台北這些亞洲成功典範,末端處理包括現代焚化及堆填的適當容量亦是不可或缺的。

  祝生活愉快!

KS
二○一三年六月八日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9時30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