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教育局局長與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今日(三月九日)出席歐洲高等教育展覽開幕禮後與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現時有不少(領取)政府資助(學生的)家長錯誤申報自己的薪酬,會否考慮要學資處(學生資助辦事處)要求家長必須提供糧單,或到稅務局取得證明?如果這樣做會否擾民?現時大學生騙取資助或少報自己家長薪金的情況是否很嚴重,是否需要改善?

教育局局長:因為學資處管理大家、你及我的錢,所以有基本的機制,我相信他們有多年的經驗,必定會很好地處理。而這多年來,學生及家長都認為這過程是公平公正,亦是可接受,所以我會交由學資處去處理有關程序。大家無需擔心,他們有經驗,都是你和我的錢,是可得以完善管理。

記者:如果要求家長必須提供糧單或到稅務局取得證明,會否變成一個很擾民的措施?

教育局局長:我相信他們會看看哪一方面會比較容易一點實行,如果他們真的沒有這些文件,也不可以要求。我相信學資處會與家長就這方面討論,大家無需太擔心。

記者:議員在電台節目中指出資助獎學金是缺乏遠見,因為只要求學生回來擔任教師工作,其實這麼多的意見,會否考慮第一年都不設這限制?

教育局局長:大家看看教師培訓獎學金的計劃,葉劉淑儀議員的建議是很好的,是就香港整體全面的需求和發展方向。現在所做只是第一步,一個先導計劃,特別針對教育這方面來開展。我相信在發展過程中看到相關經驗,我們一定會作各方面的考慮。我再強調這計劃的四億八千萬元只是一個種子基金,實質上,根據投資回報每一年約有二千萬元,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每年二十名傑出學生或傑出學人,真的希望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在這方面作出人才的長遠培訓,特別在國際人才方面,我們認為這樣做對香港未來是好的。作為一個先導計劃,取得有關經驗,然後再作長遠的考慮和檢討。

記者:但未必每個人都適合做教師,為甚麼一定要尖子回流做教師……

教育局局長:其實傑出學生有很多途徑,你看到工程、金融及醫療方面都有,所以他們有很多其他考慮。我們在這方面是特別針對那些有傑出表現、品學兼優,特別對教育方面有承諾的,所以不是有很多位,只有二十個,特別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有些人擔心,(他們)回來後會否讀書,會否留下教書,其實不用擔心。因為,第一,如果他不是以教育作為終身事業,就不會用這個途徑,有很多其他選擇。第二,他回來時,我們在過程中都會與他不斷保持聯繫,不斷加強他對教育的認識,亦給予很多有關計劃讓他去參與,他很快就可以成為我們的一份子,特別是教育界的一份子。第三,我相信校長或很多學校,不同科目或不同性質的學校,特別是公營、資助學校,都會就這方面與他們保持聯繫及接觸,以及一些計劃及服務,大家互相認識多了,他們將來的投入感會更加強。

記者:李惠利方面,有否與浸大有進一步的聯繫?

教育局局長:有關李惠利方面,已經說了很多,又發了補充,所以我沒有其他特別補充。我已提過,它有一個信件及最新的建議書,我已經收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又收到。我們會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我們會不時接觸。

記者:海外升學方面,文憑試推出後,不少家長會將小朋友送往其他地方讀書,會否見到趨勢比以前多了?知道四月時考評局都會作檢討,現時教育局有否就哪方向檢討新學制?

教育局局長:新高中過去三年的第一個循環已成功地落實。過程中,我們發現到外地就讀的學生人數有7%,比過往5至6%多了少許,可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一點,我們很高興看到新高中、中學文憑這資歷,是廣泛受到國際的認可,因為如不認可,他們(海外院校)根本不會收我們的學生,所以這是從另一角度去看。我們覺得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很多家長都有期望,有時在外地,有時在本地,暫時5、6%至7%,過往都有類似水平,所以我並不認為有特別激烈的增加。大家看到多些經驗,希望新高中一直發展時,認受性及適應性一直不斷加強,大家可以更明確地看到其功能。



2013年3月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7時00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