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財政司司長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節)辯論致辭(只有中文)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日(一月三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節:房屋、基建、規劃及發展)辯論的致辭全文︰

代主席:

  房屋問題是市民最切身、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亦是今屆政府最重視的工作。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交代了政府未來在土地供應方面的整體施政藍圖:我們需要多方面增加土地供應,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滿足社會對房屋和各種土地用途的要求,向改善市民居住空間這個願景邁進。

  《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多項措施,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我們會盡快推展各項目,開發新增土地作為長遠土地供應。我們亦會通過不同項目和政策,增加商業用地和設施,以及發展九龍東作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

  在住宅房屋供應鏈中,土地供應是最重要的一環。《施政報告》內短、中期的土地供應措施,對我們在中、長期提供穩定的房屋供應,至為重要。任何可以增加土地供應、解決住屋需要的可行方法,我們都一定不會輕易放過。

  自《施政報告》公布以來,社會上雖然對一些措施有不同意見,但整體來說,大多數市民都支持增加土地供應、建立「土地儲備」的大方向。

短期房屋的供求

  我注意到一些市民認為《施政報告》的土地供應措施「遠水不能救近火」,無助增加短期的房屋供應。我也留意到最近樓市的交投,看來是有再次轉趨熾熱的可能。所以,我今天會和大家討論短期房屋供求的問題。

  稍後,發展局局長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會就其他方面發言,進一步和大家討論落實土地供應措施、發展公屋、居屋和私樓等具體課題。

供應情況

  主席,要了解短期房屋的供應情況,我們須要從過去一段時間的土地供應開始。

  特區政府從二○一○年恢復主動賣地,配合其他土地供應途徑(包括西鐵、港鐵的項目、市區重建局的重建項目、土地契約修訂或換地項目,以及無須土地契約修訂或換地的私人重建項目),增加土地供應。二○一一至一二財政年度新供應的土地,可以興建約20 000個私人住宅單位。按現階段估計,二○一二至一三財政年度的土地供應,亦可以興建約20 000個私人住宅單位。

  在建屋方面,發展商已經陸續在這些土地上展開工程。目前,未動工而隨時可以動工的單位有15 000個。二○一二年全年新動工的單位有18 600個,是過去十二年以來最高。連同過去幾年動工的單位,在二○一二年年底,建築中而未售出的單位,累積達到48 000個,超過過去九年平均的42 000個(以年底數字計算)。

  在售樓方面,建築中而可即時預售的樓花單位約有8 000個,另有約12 000個單位的申請正在全速處理當中。所以,連同已落成而未售出的約有4 000個貨尾單位,今年內可推出巿場出售的一手單位(包括樓花和貨尾),可望約有24 000個。當然,發展商會視乎市場的消化能力,調整銷售步伐,不一定會在今年全數推出這些單位,但可以確定的是一手單位的供應已經回升。

需求管理措施

  去年樓市相當亢奮,跟經濟基調背道而馳。樓市泡沫風險亦大增,可能會危及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對社會民生的破壞力相當大。因此,我們在去年十月二十六日推出兩項管理需求的措施,希望在市況過熱和供應較少的特殊情況之下,優先照顧香港永久居民置業的需要,並進一步打擊短期炒賣住宅的活動,紓緩供求失衡的情況。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已經在本月初向立法會提交相關的法案,草案委員會正在進行審議。據我了解,議員大致支持法案的精神,但對一些細節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會繼續與草案委員會討論,尋求可行的做法。

  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雖然特區政府在過去兩年增加了住宅土地供應,但巿場顯然仍未全面了解一手樓的供應正在增加。現時,巿場情緒相當敏感,任何事情都可能被扭曲,成為推動樓市的助力。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實在難以接納任何可能被理解成為削弱兩項需求管理措施效用的建議。

結語

  主席,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是持續的工作。在供應方面,我領導的督導小組在過去一段時間多管齊下地增加土地供應。這些土地將會成為一座座的住宅大廈,在短期內可以供應市場。未來,我們會繼續加大力度,增加土地供應,滿足香港人居住和經濟發展的土地需求。

  在需求方面,我們亦會繼續密切監察樓市。如有需要,在維護社會民生和金融穩定的大前提之下,我們亦會毫不猶豫地再推出適當的需求管理措施,維持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對於有意在短期置業自住的市民,我建議大家要親自「做足功課」,密切留意未來的供應情況。當然,大家必須要按自己的家庭的負擔能力和需要,量力而為,特別是當按揭利息回升到較正常的水平時,家庭收入是否足夠承擔按揭供款。

  代主席,我謹此陳辭,請議員支持本年度的《施政報告》。多謝。



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5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