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會見傳媒答問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一月二十八日)下午出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能源效益研討會後,就能源、廢物管理和綠色建築與傳媒的答問全文:

記者:今日很多議員在立法會上提及《利潤管制協議》的中期檢討,希望有多些公眾討論的空間和提高透明度,稍後討論《利潤管制協議》(中期檢討)時,局方會否希望在電費或其他方面有討論的空間?

環境局局長:這有兩方面,一方面大家市民都關注電費方面,甚至是相關的環保方面。政府會和立法會合作,做到一個盡量讓大眾能參與的過程,這方面我們會與立法會充分合作。內容方面,大家都關注電費。另一方面,鼓勵節能的政策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安全亦是重點。幾方面我們都會全面聽取大家的意見,做到合理合情的結果。

記者:在發電能源方面,如何能做到可持續?局方在未來(發電組合)的比例上會怎樣做?是否多些其他不同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或是依靠現有的天然氣和煤來發電?

環境局局長:大家知道今年除了中期檢討外,整個能源組合都會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了解最新的狀況、最新的訴求。如何能做到最平衡的做法,我們會持開放的態度,基本上社會有訴求希望整個政策在節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這方面有重點和基礎讓大家討論。

記者:開放的態度是否指核電或其他可再生能源都會考慮?

環境局局長:我相信可再生能源有它一定的角色,我們會持全面開放的態度,即每種能源的角色都會分析,和大家討論,討論他們對價錢、環境和安全穩定的影響,讓大家有全面的檢討,方便立法會和政府作決定。

記者:《施政報告》提及固體廢物收費會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進行公眾參與,為甚麼不由局方進行?

環境局局長:過去有些政策對社會的影響較廣泛和深遠,譬如是早前有關發水樓的公眾參與,都是透過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凝聚共識,最後取得方向,可以方便施政。廢物徵費是社會的重要決擇,影響所有七百萬市民的生活,不單只是收多少錢的問題,生活上的習慣亦會有所改變。所以我們衡量各方面的訴求後,認為讓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進行公眾參與是適合香港目前環境的做法。同時間這討論是一個很好的公眾教育過程,讓大家了解廢物各方面的考慮。

記者:在減廢、垃圾棄置量方面,有沒有長期目標?

環境局局長:基本上,香港固體廢物方面需要一個整體的藍圖,所以我們已表示在今年首季會推出資源循環藍圖,詳細解說最新狀況和願景目標。我之前說過其中一個做法是源頭減廢,我們相比起其他城市,包括東京、首爾和台北,它們人均每日所生產的垃圾是1公斤左右,香港人為1.36公斤,比他們多三至四成。這方面是香港的問題所在,所以重點是做這方面,然後再做其他如回收各方面,然後再跟進。所以大家要明白各方面的重點,才能作其他討論。

記者:源頭減廢的目標是減多少?

環境局局長:一個簡單目標可以問香港人自己:作為一個先進城市,廢物每日生產是否應與其他亞洲先進城市看齊。如果是的話,我們整體要減少約三分之一的垃圾量,這似乎是一個進取的目標,但若作為香港人,這應該是我們一個合理的願景。

記者:你之前說下個月開始玻璃樽回收的公眾諮詢,現時有沒有與業界或各方面商討面對最主要的困難,現時諮詢的方向是怎樣?

環境局局長:關於各方面的垃圾我們都希望透過不同的方法去做,玻璃盛器、玻璃飲品(瓶)方面,現時回收率大約百分之五左右,不是太高,主要原因是玻璃比較重,運輸成本比較高。香港雖然有做環保磚或環保建築物料的工業,但有成本上的問題。參照一些鄰近國家的做法,通常是透過廢物徵費,針對玻璃盛器去做。我們希望在今年第一季推出諮詢,之前我們亦與業界溝通,了解他們的訴求,基本上收到正面的反應,當然有些細節仍要與業界商討。基本上現時是針對酒精類的飲品,因為它們佔玻璃樽盛器八成半左右,其他是果汁、其他類別飲品,都會在我們諮詢的範圍內,但影響比較少。

記者:關於廚餘回收的問題,你之前說過堆填區的壓力很大,其中一個最希望可以減省的是廚餘的垃圾量。因為佔很重的比例。但在廚餘回收方面,政府未來有沒有地方大力發展,即使是一些綜合處理設施亦未有這麼快可以建成,會否在短期內除了源頭減廢外,有什麼可以做,譬如鼓勵回收業?

環境局局長:在廚餘方面,大家明白香港現時的堆填區大約有四成是廚餘的廢物,佔相當大的量,所以我們在上年底成立惜食香港委員會,鼓勵大家珍惜食物。委員會有工作小組,希望透過跟不同行業,包括酒店、餐廳、街市、超市等,如何針對不同行業,對症下藥,源頭減廢。所以減少浪費是最有效和最快可以達成,譬如餐飲是否可以減少一道R菜,變得可以慳錢,也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同時,第二步是食物捐贈,與一些社區廚房等合作,希望可以幫助基層,亦可以減少食物浪費。第三,可以做一些回收,這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現在有一個環保基金(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可以支持一些私人屋h做就地廚餘處理的安排,第二期(基金資助)現在接受申請,可以大約支持數十條屋h做這些工作。另外,我們亦會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個會在數年後落成,第二期亦在計劃之中.總共可以每日處理五百噸有機廚餘廢物,所以我們在硬件方面相當齊備。

記者:剛才有與會者說關注政府現在要增加地積比率以興建樓宇,但林太(林鄭月娥)之前提及發展綠色建築,其實之後更改地積比率這方面,就蚨韘漇媬v,環境局會否有參與其中?

環境局局長:這方面有兩點可以補充。第一,之前發展局因屏風樓事件,都有一些新的法規或一些作業守則,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設計,規範了一些綠化比率、一些間距,這些都是很好的基礎,所以就算某些發展加高密度,其實都能夠保證某程度的通風及綠化,我認為這方面比之前進步了。另一方面,《施政報告》提及會設立綠色建築督導委員會,透過這委員會可以再審視在面對發展壓力的同時,可以更加滲入綠色建築的思維,可以平衡發展和保育。



2013年1月2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1時13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