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十九題:來港從事學術研究及教育工作人士
**********************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葉建源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的書面答覆:

問題:

  今年四月至九月,政府批准了4 140宗根據「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的申請;當中由「學術研究和教育」界別僱主提出的申請最多(佔35%),共有1 452宗。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根據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獲准來港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才中,有多少人是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專院校(資助院校)聘請,並按院校、學系、合約年期、他們的職級和薪酬列出分項數字;是否知悉,有關院校聘請內地人才的原因,是本港欠缺具相關專業學歷及資歷的人才、未能以聘請內地人才的薪酬聘請本港人才,還是其他原因;當局基於甚麼準則和程序,以確定這些內地人才是本港所欠缺的;

(二)當局曾否評估發展教育產業所需的人手及其需具備的專業學歷及資歷;有否就如何提供所需人手制訂政策;若沒有政策,原因為何;若有政策,當局的政策方向是以培訓本地人才還是輸入外地人才為主,以及有否就在本地培訓人才和輸入人才的比例制訂指標;若沒有指標,原因為何;

(三)有否制訂培訓本地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才的策略、計劃和時間表,以配合政府發展教育產業的政策;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四)是否知悉,過去三年,在每年的本地博士學位課程畢業生中,屬於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人數為何,而在這類畢業生中(i)沒有從事教育或研究工作的人士所佔的百分比、(ii)獲資助院校聘用的人士的數目,並按年齡、職級和合約年期列出分項數字;及(iii)有多少人曾申請資助院校的職位但未獲聘用;及

(五)有否評估相對於內地和外地的博士學位課程畢業生,本地畢業生在申請本地的研究和教育職位時是否較有優勢;若有評估,結果為何?

答覆:

主席:

(一)「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計劃)的目的,是讓本地僱主可按其人力需求,聘請香港所需要卻又缺乏的內地專業人士來港工作。一般而言,受聘的專業人士欲根據計劃申請來港,必須符合三個主要條件:

(1)有良好教育背景,通常指擁有相關範疇的大學學位;
(2)必須確實已獲得本地僱主聘用,而從事的專業工作需與其學歷或工作經驗有關,同時僱主又未能在本地覓得專業人士應聘;及
(3)有關職位的薪酬福利水平與本地職業市場相若,不能低於本地市場聘用條件。

  入境事務處(入境處)在處理申請時,會要求申請人提交有關學歷、工作經驗及專業資格的證明。同時,僱主亦需提供有關資料,包括其業務性質、營業狀況、僱員數目及本地和非本地僱員的比例等。入境處亦會要求僱主說明聘用申請人的理由及證明未能聘用本地專業人士的原因。僱主亦需提交僱傭合約,證明申請人以本地職業市場相若的條件獲聘。此外,入境處亦會參考政府統計處的市場調查數據及相關專業團體提供的資料,並會按情況,就個別申請諮詢勞工處或其他政府部門或專業團體的意見,確定有關申請合乎計劃的目標。

  過去三年,根據計劃獲批准來港從事學術研究及教育工作人士(例如訪問學人、講師或研究助理等)的統計數據如下:

年份/獲批數字 短期職位*   長期職位   總數
2009      2 167(76%)  685(24%)  2 852
2010      1 961(77%)  587(23%)  2 548
2011      1 896(77%)  579(23%)  2 475

*短期職位指聘用期少於12個月的職位。

  入境處未有備存根據計劃獲批准來港從事學術研究及教育工作人士的聘用院校、學系、職級和薪酬的相關數據。

(二)及(三)特區政府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強化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地位,為本地不同行業培養人才,吸引各地精英,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讓本地學生和香港整體社會受惠。為此,我們致力推動專上教育界別的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

  招聘和甄選教職員,均屬專上院校自主的範疇。院校可根據各自的教學、科研和行政需要訂定人力資源策略,並按照本身的準則和程序培訓和甄選教研人員。當局尊重專上院校自主,並無就院校制訂劃一政策,或就院校聘用本地和非本地人才的比例制訂任何指標。總括而言,本地專上院校對引入境外專才和培訓本地人才均同樣重視,並透過他們間的優勢互補,增強院校的整體競爭力。

  在公帑資助院校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透過以整筆撥款方式發放補助金,讓院校靈活運用資源,支持教學、研究和國際化等的發展。為促使各院校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延攬人才,教資會資助院校可根據隨時轉變的本地及國際情況,以及教職員(包括來自境外的教職員)的才能和表現,善用補助金為教職員訂定薪酬福利條件和房屋福利。而自資界別方面,院校亦按各自的學術發展及課程需要等,作為訂立本身的人力資源策略,包括招聘和培訓本地或境外的人才等,政府並沒有制訂任何指標。

  在國際學校方面,它們的課程多樣化,教職員的專業和教育程度須配合課程需要,一般由本地人員和海外來港人員組成。部分國際學校只提供某國家的課程,因此由該國直接聘任教職員到港任教。

(四)及(五)在2009/10至2011/12學年,修畢教資會資助博士課程的本地畢業生人數分別為438、390及403人。教資會資助院校每年就全日制畢業生概括的就業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當中並沒有關於畢業生年齡、職級、工作合約年期、申請職位是否成功及曾求職機構的調查。因此,當局並沒有備存相關資料。我們亦難以概括評估本地博士學位課程畢業生在申請本地研究和教育職位時,是否較外地畢業生有優勢。



2012年12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48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