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仁者風•浩氣揚──黃飛鴻的電影世界」展覽 電影資料館重鄍影中黃師傅不同形象及仁義精神(附圖)
******************************

  馬褂卜帽,疾言厲色的黃飛鴻師傅,端坐「寶芝林」訓斥徒弟:「練武為強身健體,誰教你們好勇鬥狠,惹事招非?」電影奠定了黃飛鴻仁義的儒家形象。半個世紀以來,百多部黃飛鴻電影一直回應時代,不斷求變。關德興、劉家輝、李連杰各具特色地塑造了不同時期的黃飛鴻,反映不同年代的價值觀及社會變遷。

  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最新展覽「仁者風•浩氣揚──黃飛鴻的電影世界」,由今日(三月三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二日在資料館展覽廳舉行。展覽參考廣州西關大屋的佈置,重構黃飛鴻電影中耳熟能詳的「寶芝林」場景,以正廳、偏廳、頭房、書廳及天井等不同區域,配以多張珍貴劇照、影像及口述歷史訪問,展示黃飛鴻的武術世界觀、仁者精神及不同時代中黃飛鴻電影的地方及文化色彩。

  黃飛鴻電影中有多樣武術絕技,展覽中介紹工字虎伏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等絕技,介紹黃飛鴻電影在武術設計方面的風格變化。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再傳弟子、洪拳師傅李燦窩及其徒弟,今日在展覽中示範充滿嶺南文化色彩的醒獅表演;而黃飛鴻洪拳第五代傳人劉家勇及黃飛鴻第四代徒孫彭志銘亦特別抽空蒞臨參觀。

  生於清末的黃飛鴻,真有其人,自幼隨父賣武,不足二十歲成名、授徒、開設醫館,一生流傳多次以寡敵眾、殺出重圍的英勇事跡。黃師傅辭世二十多年後,其傳奇在小說、廣播劇、電影中重生。

  戰後,拜師習武之風盛極一時。1949年,導演胡鵬把廣東傳奇拳師黃飛鴻搬上銀幕,以硬橋硬馬、鋤強扶弱招徠,又糅合廣東風俗,稍解觀眾思鄉之情,令電影迅速大受歡迎。《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1949)中,初登銀幕的黃師傅,頭梳花旗裝,被別的教頭挑釁,回到「寶芝林」向徒弟大發牢騷,更赤膊大戰,充滿市井武夫的剽悍暴烈;《黃飛鴻擂台比武》(1956) 中的黃師傅轉型為仁義為懷、百忍成金的儒俠式人物。

  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社會日趨複雜,銀幕上的黃飛鴻比以往更獨善其身。導演王風與編劇司徒安於1968年和1969年兩年內,推出了九部內容革新的黃飛鴻電影佳作,如《黃飛鴻威震五羊城》(1968)、《黃飛鴻醉打八金剛》(1968)和《黃飛鴻虎鶴鬥五狼》(1969)等。

  七十年代出現年輕黃飛鴻的「前傳」或以其弟子為主角的電影。導演劉家良展現硬橋硬馬的南拳武術,在《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及《武館》(1981)中起用劉家輝為少年黃飛鴻,演出正宗洪拳,突顯武德與武術同樣重要;袁和平起用京劇出身的成龍、洪金寶、元彪為主角,創意滿注,《醉拳》(1979)、《勇者無懼》(1981)將打鬥表演化、拳腳雜耍化,令人耳目一新。

  九十年代黃飛鴻傳奇再起風雲。導演徐克以身處內憂外患、文化衝擊的黃飛鴻,寄寓對民族和香港的熱忱,他起用李連杰和趙文卓飾演壯年的黃飛鴻,重塑黃師傅形象,強調男兒當自強,《黃飛鴻》(1991)影響至深,至年前大熱的《葉問》(2008)也見其痕跡。而同時期的李力持則以《黃飛鴻笑傳》(1992),把黃飛鴻神話顛覆,表現反英雄和後現代的文化思維。

  黃飛鴻電影的成功,演員及幕後英雄居功不少。黃飛鴻仁勇兼備,德高望重的形象,實則是關德興師傅的身份合成。關德興為身形魁梧,醉心武術,塑造出黃師傅的儒俠形像。劉家輝功夫紮實,演出少年黃飛鴻,展示洪拳武藝並點出尊崇武德的重要。李連杰自幼在北京接受武術訓練,刷新黃飛鴻形象:文質彬彬,不怒而威。黃飛鴻影片中還有一直擔演奸角的石堅,在超過七十部電影中富有層次地演繹「奸人堅」一角;曹達華演出直率好義的梁寬,以及蘇乞兒等角色。

  為配合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黃飛鴻回顧展有不同的活動。「香港神話──黃飛鴻電影」由現在至五月二十六日,放映二十六部四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具代表性的黃飛鴻電影和電視劇。新書《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附英文光碟),從產生黃飛鴻電影的歷史文化背景、電影類型、藝術風格等範疇探索。而「以武會友──黃飛鴻電影中的功夫世界」座談會,於五月十二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在資料館電影院舉行,由黃飛鴻再傳弟子彭志銘、劉家勇及李燦窩主講。粵語主講。展覽及座談會均免費入場。

  節目查詢: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各節目及放映的票務詳情可參閱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表演場地備取的第六十二期《展影》或《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及訂票手冊或瀏覽網址: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filmprog/chinese/2012wfh/2012wfh_index.html。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7時11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