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十八題:食米的供應及價格
***************

  以下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今日(十一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馮檢基議員的提問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泰國是全球最大的食米出口國,最近發生的水災嚴重影響該國的稻米生產,當地受淹農地估計佔全國農地約14%至16%。報道又指本年收成多被浸壞,估計損失達700萬噸稻米,佔全年總收成2,500萬噸的28%。加上新政府上台,全面上調泰國食米(泰米)的出口價格,有本地泰米入口商表示,泰米整體來貨量已減少一至兩成,價格亦隨之上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十二個月,每月的國際米價變化(包括泰國、內地、越南和其他地方食米的每月入口價及零售價的變動情況,及入口價和零售價的差距變化);當局有否評估泰國水災對本地食米價格的影響;若有,結果為何;

(二)鑑於有市民向本人反映,雖然市面已出現其他產地的食米(例如越南和內地),但價格卻不比泰米低多少,當局有否了解箇中原因;當局有否評估,引入不同產地食米的做法,可否穩定食米價格,還是出現進口價及零售價的差價逐步擴大的情況;有否發現有本地批發商和零售商肆意抬價以謀取暴利;若有,是否反映進口食米市場競爭不足,當局有何針對性的措施,防止零售商「食水過深」,讓普羅市民以合理價格購買食米;及

(三)當局會否考慮向東南亞以外的地方開拓食米供應地,以確保本地食米市場有足夠的競爭和穩定的食米供應?

答覆:

主席:

  政府一向密切注意本港食米的供應及價格。由於近日泰國及其鄰近地區受水災影響,國際食米價格有上調趨勢,但對本地零售價格的最終影響仍有待觀察。本港在二○一一年首十個月的食米進口量達282,900公噸,較上年同期高3.6%。就問題(一)至(三),現答覆如下:

(一)國際米價方面,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顯示,過去十二個月的食米價格平均指數與再對上十二個月相比,升幅為11.1%。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過去十二個月的每月食米價格指數見附件一。

  本港方面,過去十二個月的食米平均價格與再對上十二個月比較,泰國香米的進口價升幅為4.99%,與同期零售價3.97%的升幅相若,中國絲苗米的進口價升幅約為22.8%(註),而零售價的升幅則只有9.02%。食米價格的每月變化幅度則視乎食米種類而有所不同,進口價的每月變化幅度介乎-6.43%至+32.1%(註),零售價的每月變化幅度介乎-5.43%至+6.11%。泰國香米、中國絲苗米及越南香米過去十二個月進口價及零售價的分項數字見附件二。

  政府注意到本港的食米價格有上調的壓力,但最終影響仍有待觀察。影響食米價格的因素很多,包括匯率的波動、天氣因素對食米出產國產量及出口的影響(例如泰國水災),以及營運商的經營成本變化等。

(二)在本港,食米貿易一般在自由市場主導的環境下運作,零售價格的釐定取決於營運商的經營成本及市場的供求。零售價相對進口價的比例,在本年首十個月一直維持在1.34至1.77之間的水平,與去年相若,並沒有不尋常的波動。由於食米由進口到零售之間有一定時間的差距,以完成食米的運輸、貯存、提貨等程序,因此,零售價未必同步反映進口價的轉變。

  香港自二○○三年起開放食米貿易,減少和簡化管制,目的是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吸引新的經營者加入,促進業內競爭,提高市場效率,務求最終令消費者受惠及整個社會得益。食米貯存商的數目已由二○○三年約五十個增加至現時約一百五十個,可見開放措施有助增加食米市場的競爭。

(三)政府對食米進口來源並無特別規管,食米貯存商可按消費者需求,自行決定向不同產地輸入食米。截至二○一一年十月底,泰國、越南和中國內地的食米分別佔香港總食米進口量的61%、28%與9%,其他食米進口地包括日本、台灣、美國、柬埔寨等。泰國米的市場佔有率已由一九九七年的九成,下跌至二○一一年十月底的六成,可見本港的食米來源現已逐漸分散至多個地方。政府樂於見到業界開拓其他食米貨源,既可減低供應來源集中涉及的風險,又可以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註:有關數字包括二○一一年十月中國絲苗米的進口價,該月份中國絲苗米的進口價與上月相比,升幅為32.1%,但該月份只有兩張進口許可證的申請。由於數據來源較少,有關進口價的升幅未必能反映市場的整體情況,故有關數據只宜作參考之用。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17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