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環境局局長答問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為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十月二十二日)主持中文大學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開幕儀式後與新聞界答問全文:

記者:早前特首在與議員的傾談中提到,新的目標是在任期內落實新的空氣質素指標,現時的進度如何?

環境局局長:其實我在立法會上已多次向議員說明,政府的意向是將空氣質素指標及時更新。但這項更新內有兩點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是將空氣質素指標越貼近世界壎芠梒揪獐郱ョA而我們正在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第二方面,若我們要達到這個指標作為法定的效用時,我們必須將現時香港不同的污染源帶來的污染減至最低。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在近年,無論在電力排放,或是路邊交通引起的污染,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近年的《施政報告》中,我們都提出不同的意見。同時,我們也可看到,這些工作在過往三至四年間,例如在香港本身的二氧化硫和懸浮粒子已大幅減少。當然,未來的挑戰仍是很大。因此,我認為在準備更新工作的同時,我們亦需要社會作出配合和幫助。例如稍後即將舉行地區選舉,有關各地區對巴士路線的統整,其實是需要作出很大的承擔。因為在香港,除了要更換低排放的巴士外,如能透過巴士統整而減少百分之十的巴士路線時,對於減輕空氣污染上亦有大幅的幫助。因此,我認為兩者必須同步進行,亦希望議員,尤其是在區選時可以將有關議題提出,與市民討論,以便我們在進行前期工作時,可以將有關方案提交立法會進行深入的討論。

記者:雖然行政長官並沒有公開說明,但已向議員說,希望政府在任期內能夠履行有關工作,其實是否真的可以做到?

環境局局長:其實在過往數年,有關空氣質素的檢討經已開展,亦進行了一次十分詳細的諮詢。當中亦列舉出十九項先決要做的工作,包括減少電廠的排放、減少路邊空氣的污染、改善汽車的排放,以及引入電動車和實施樓宇節約使用電力等。這些工作在過往數年不單開展,並已取得成效。但我希望在檢討空氣質素的同時,這些措施是需要市民和議員與我們一起攜手合作,才能達致更好的空氣質素。

記者:有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例如可於何時進行?

環境局局長:正如我一直以來所說,兩者的工作是同步進行。在空氣質素指標的更新工作中,我們已進行前期的工作,而有關那十九項重要措施,在每年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我們都撥出資源,提供不同的法案來收緊排放和達致相關目標。

記者:有團體指行政長官提出的環保政策是傾向經濟效益多於市民的健康需要,你對此有何看法?

環境局局長:如果市民回看過去數年,便會十分清楚香港城市的發展,其實亦有很多重視環保的措施。例如於二○○八年,我們在有關電力管制的更新中,便引入管制措施,並容讓電力公司發展可再生能源。若非這些工作,我們便很難看到,在過去四年中,單以電廠排放二氧化硫為例,便減少了七成,懸浮粒子減少了四成。我們亦可看到,整個城市將來的發展,必須將城市發展,土地運用和環境一起配合。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在新的發展區,包括啟德地區的發展,我們都提出了一些綠色發展方案,例如綠色交通運輸系統。此外,在一些新的發展區,例如啟德發展區,或是日後的西九龍發展區,都設有區域供冷系統,透過綜合處理方式,減少使用電力所做成的排放。近年來,有關電動車的發展,亦朝向如何配合香港城市的交通運輸去做,這些均有助減少路邊空氣污染的排放。因此,在本屆政府中,環保政策往往與很多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互相結合。現時有不少人忽略了一點,就是在我們的城市內,其實有很多綠色地帶是獲得保育。近年來,隨茈咱褸奰藿珓O育的重視,我們亦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將郊野公園周邊地區納入郊野公園的範圍,從而納入城市規管的範圍內,令將來土地的發展能夠尊重保育精神。此外,大家亦可看到,香港能夠透過世界級的自然景觀而獲得世界地質公園的稱號。這正好反映出,整個社會對城市發展,以及將來的生活模式均趨向於發展與保育同時並重。

記者:你是否同意部分人所說,環保政策是傾向經濟效益較多,因而在推行上較快,例如經濟效益不大的AQO便推行得較慢?

環境局局長:在今時今日,其實所有環保政策,本身都具備發展元素。簡單來說,就以能源效益為例,絕對是與空氣污染有關。我們如何發電?如何製造能源?當中會涉及環保。但我們如何使用能源?如何節省能源?都可減低成本效益。因此,現時環保政策是與經濟發展必須同步進行,正如一個錢幣的兩面,同時都重要,亦需同時重視。在過往數年,政府已清楚指出,在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規劃中,與環保是息息相關,以及並駕齊驅。

記者:可否說回今日的活動,例如中文大學成立了這個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你認為有何意義?

環境局局長:其實這個研究所與第三屆政府的環境局的政策範圍是極之琣X。在過往進行很多環境保護工作時,大部分都是治理的工作。但今日的環保理念,必須顧及能源的使用,以及可持續發展。這個研究所正如四年前政府將環境與發展結合一樣。我們期望大學將這類研究,或在將來發展中加入新的看法,有助於將來社會的發展,例如政策推行時,可以利用尖端的科技、學術的研究,再加上社會就政策的論證等,能夠將發展和保育找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3時46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