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一題:樓價上升問題
************

  以下為今日(六月二十九日)立法會會議上黃國健議員的提問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的回覆:

問題:

  據報,最近兩年本港樓市不斷升溫,累積升幅已超過六成,部分樓宇的價格更超過一九九七年的高位,不少市民認為,內地及外來資金不斷湧入令樓宇價格不斷上升,已脫離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按樓宇單位面積(即40平方米以下、40至69.9平方米、70至99.9平方米、100至159.9平方米,以及160平方米或以上)劃分,在過去三年註冊的樓宇買賣交易中,分別涉及本地及非本地買家的交易的比率為何;鑑於較早前行政長官在本會的答問會中表示,要到「絕境」時才會考慮限制本港樓宇的銷售對象,行政長官提及的「絕境」,所指的具體情況為何;

(二)當局有否評估內地資金或人士進入本港的房地產市場的趨勢,以及因而對本地社會及經濟所帶來的影響;若有,具體的情況為何;有否評估,每年需額外供應多少住宅土地及單位,才能應付本港房地產的需求;及

(三)除「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外,當局會否在短期內推出其他資助房屋措施,以協助希望置業自住的本地市民能透過該等途徑置業;若會,具體措施為何?

答覆:

主席:

  當局一直密切監察私人住宅物業市場的發展,並對資產市場泡沫風險保持警惕。目前的樓市環境極不尋常。過去一年多以來,樓市熾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流動資金充裕、利率長時期低企所致。就此,政府時刻提醒公慼A流動資金充裕、利率低企的環境不可能永遠存在,樓價也不可能永遠上升,市民務必小心留意息口回升對樓市的潛在影響,在作出置業決定時必須小心衡量風險,量力而為。當局自去年起一直循茈|個方向及透過長、中、短期的措施,作出應對,即增加土地供應、遏抑物業投機、確保市場透明度和防止按揭信貸過度擴張,以確保物業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我現就問題的三個部分回覆如下:

(一)由於本港沒有限制外資進出,土地註冊處只備存有關經該處註冊的本港物業交易資料,但並沒有有關物業交易有多少買家為境外人士或內地人士分類,和買家置業的目的等資料。

  當局未曾限制過任何人士購買或轉讓本港住宅物業。有關限制包括內地人士在內的境外人士在港購買住宅物業的建議涉及巨大的政策改變。考慮有關建議時,當局需要考慮此舉對於資金自由進出香港這個成功的經濟因素、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至香港長遠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市場會產生甚麼迴響,以及執行上的問題。由於香港是一個向外型的經濟體系,如果對外來人士在投資上有特別限制,必須小心衡量後果。

(二)當局沒有特別就內地資金或人士進入本港的房地產市場的趨勢進行評估。在房屋的整體需求方面,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以任何推算模式所估計出來的硬數據,都不能準確地量化需求,尤其私人市場的房屋需求,是受眾多因素影響,包括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例如市場氣氛、資金的流動性及利率環境等的變化,往往影響蚖搢D。再加上境外因素,例如其他地區所採取的量化寬鬆政策或調控措施,及利率的變化等,都會令我們更難預測或評估本地以及外來投資者對本港房屋的需求。估算出來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可能有大的差異。

  長遠而言,政府會因應市場需求增加土地供應,從根本去處理問題。政府訂定了在未來十年內的土地供應目標,為平均每年提供可興建約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我們預計二○一一至一二年度可供應市場作私人住宅發展的房屋用地,可興建約35 000個單位。

  至於公營房屋方面,香港房屋委員會(下稱「房委會」)設有以五年為期,逐年延展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並會按最新供求情況而作出適當調整。在二○一一-一二至二○一五-一六年度的五年期內,新建公屋量預測為75 000個單位,即平均每年約15 000個單位。連同每年預計收回的現有公屋單位,房委會估計這個建屋水平可維持政府把一般輪候冊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在大約三年的政策目標。現時一般輪候冊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兩年。房委會在二○一一年四月一日提高公屋輪候冊入息和資產限額後,額外約有25 000個私人樓宇非業主戶合資格申請公屋。我們會密切留意放寬限額對公屋需求可能造成的壓力,並在有需要時適當調節公營房屋建設計劃,以維持一般輪候冊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在約三年的政策目標。

(三)在如何處理住屋問題上,我們認為必須宏觀地看,整體地處理。政府明白安居樂業的重要性。長遠而言,政府會因應市場需求增加土地供應,從根本去處理問題。面對市場短期的波動,比較可取的方法,是為有意及長遠有能力置業人士提供緩解措施,讓他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積聚資金,用作置業。就此,政府會與香港房屋協會合作推出「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

  社會上有人提出復建居屋或不同形式的資助購買房屋,這些訴求背後的願望,是希望市民有更多可以負擔的置業機會和選擇。正如財政司司長早前表示,行政長官會在本年的施政報告中就這課題作交代。

  我必須強調,任何的資助房屋計劃,都不是一項遏抑樓價的措施,亦不是調控樓市的工具。私人樓宇價格受各方面因素影響,例如單位供求、經濟環境、利率走勢等。經驗告訴我們,提供資助出售房屋並不能解決一些周期性的問題,亦不能緩和市場上的短期波動。以居屋為例,我們在一九九六和一九九七年間,合共推出約46 00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但這段時間的私人樓宇價格仍然上升超過五成。任何形式的資助置業計劃,只能提供緩衝作用。

  政府自去年二月起循四個方向所推行的多項確保物業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的措施,是恰當及適時的。在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政府訂定了在未來十年內的土地供應目標,平均每年提供可興建約二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二○一一至一二年度可供市場作私人住宅發展的房屋用地,估計可興建約35 000個單位,超出去年提出的平均每年需提供可興建約20 000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的目標。另外,「額外印花稅」在遏抑短期炒賣活動方面的成效是顯著的。根據數字顯示,確認人轉售(俗稱「摸貨」)在二○一一年四月份只有72宗,較去年首十一個月,即政府宣布引入「額外印花稅」前的每月平均約320宗,下跌了約百分之七十八。為進一步加強對一手私人住宅物業銷售的規管,運輸及房屋局已成立「立法規管一手住宅物業銷售督導委員會」(下稱「督導委員會」),具體討論以立法形式規管一手物業銷售事宜。督導委員會已於二○一○年十一月展開工作,並將在二○一一年十月向局方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另外,金融管理局在本年六月十日推出新的審慎按揭措施,所有價值在700萬港元以下的住宅物業按揭貸款最高成數維持在七成,但貸款額不可超過420萬港元,並進一步降低了700萬港元或以上的住宅物業的按揭貸款最高成數。我們相信這一籃子的措施對穩定樓市有一定幫助。

  政府會繼續密切監察市場,及在有需要時作出適切措施,以確保物業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39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