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電影資料館向中聯的社會抱負與藝術精神致敬(附圖)
******************************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危樓春曉》(1953)中家喻戶曉的經典對白,也是中聯電影公司的人倫理想。

  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是香港歷史上最重要的電影機構之一,他們的製作態度嚴謹,以藝術良心和關注社會人心為己任,非常重視教化功能及作品質素,創業之初,作品已叫好又叫座,活躍時期雖然只有短短十三年,卻奇蹟地改變了香港電影,在內容及形式上為粵語片帶來革新。

  他們對香港電影的抱負、作品流露的道德力量以及員工的合作精神,均為人所敬仰,亦是香港電影資料館努力保護電影文化遺產的其中一股重要動力。今年正值資料館成立十周年,並為配合「第三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資料館特別籌辦「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中聯電影」專題,透過放映、展覽、專書及講座,向中聯精神致敬。三月二十日至四月五日電影節期間,在電影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其中廿二部作品,而四月九日至五月二十九日將展映全部四十四部作品。

  放映電影包括改編自巴金小說的《家》、《春》、《秋》及《人倫》;改編自外國名著及中國古典文學的《孤星血淚》、《春殘夢斷》、《天長地久》、《大雷雨》、《艷屍還魂記》、《水滸傳:智取生辰綱》及《富貴神仙》;家庭倫理片《苦海明燈》、《父與子》、《愛》及其續集、《父母心》、《牆》和《紫薇園的秋天》;社會寫實作品《千萬人家》、《危樓春曉》、《金蘭姊妹》、《兒女債》、《人》、《毒手》和《香港屋簷下》;戲曲片《西廂記》、《寶蓮燈》、續集及第三集;諷刺拜金主義的《血染黃金》、《錢》及《銀紙萬歲》;戰爭片《烽火佳人》、《路》、《海》;類型片及懸疑片《奸情》、《香城兇影》、《借新娘》、《雞鳴狗盜》、《我要活下去》、《毒丈夫》、《吸血婦》、《鬼屋疑雲》和《血紙人》。是次放映拷貝由亞洲電視借出及授予放映權。
 
  為配合影展放映,電影資料館展覽廳將於三月十八日至五月廿九日舉行「中聯:我為人人的影藝精神」展覽,以「我為人人」、「抗戰記憶」、「戲曲怡情」及「文學改編」四個主題,透過精選圖片及電影選段,回顧中聯的電影成就。此外亦將於三月下旬出版新書《我為人人 中聯的時代印記》(附英文光碟),載有多位學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文章,從歷史、美學、文化等多角度去探討中聯電影作品及其精神。

  回顧展亦安排兩場座談會,四月十六日及三十日,下午四時三十分,於資料館電影院舉行「中聯精神」及「中聯的類型片」座談會,分別由資料館研究主任蒲鋒及節目策劃何思穎主持,影評人羅卡、藍天雲、登徒及張偉雄主講。粵語主講,免費入場。此外,多齣電影亦設有映後談,由影評人與觀眾分享觀影心得。

  中聯於一九五二年成立,由具藝術素養的演員、導演和製片,包括影星吳楚帆、張活游、張瑛、白燕、黃曼梨(後加入馬師曾、紅線女),導演吳回、李鐵、李晨風、秦劍、珠璣等組成仝人公司,以合作精神營運。五十年代正值香港電影經戰後重整、進入繁盛的時刻,市場上充滿優劣程度相差頗大的產品,影片質素在業內和社會都引起爭論。中聯以攝製具教育意義和製作精良電影的理想,抗衡當時充滿怪力亂神、質素低劣的作品。他們製作嚴謹,重視劇本,拍攝期比一般同期電影長,作品主題健康,反映社會現實,中聯並沒有因為商業考慮而埋沒了仝人的藝術良心,出品更是充滿溫情,雅俗共賞,表達從中國經外憂內患、五四風潮等蛻變而成的新時代倫理,無論其作品或中聯本身,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令五十年代粵語片有了新的聚焦。

  中聯創業作《家》(1953)及同樣叫座的《春》(1953)、《秋》(1954)改編自巴金巨著《激流三部曲》,分別由三位導演執導。《家》故事情節豐富,人物角色眾多,導演吳回拍來有條不紊,別具匠心的畫面構圖,層層揭開封建思想對年輕一代的桎梏與殘害;導演李晨風的《春》,更榮獲中國文化部一九四九至五五年優秀影片榮譽獎。《秋》是秦劍早期佳作,亦是當年本地電影賣座冠軍,全片瀰漫壓抑與傷感情緒。改編自巴金小說《憩園》的《人倫》(1959)是中聯七周年紀念作,大家族衰落,子孫變賣家業,電影把原著的悲慘教訓改為樂觀盼望,留給人間多點歡笑。

  中聯擷取了多部外國名著的內容,改編為近、現代的中國/香港故事,向觀眾灌輸新時代的進步思想。《孤星血淚》(1955)把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編為民國初年的兩代恩怨情仇故事,由童星時期的李小龍與蕭芳芳演出。李鐵的傑作《天長地久》(1955)改編自德萊瑟小說《嘉麗妹妹》,將蕩氣迴腸的戀愛與封建悲劇熔為一爐。《春殘夢斷》(1955)把俄國托爾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移植到港澳兩地,把原著的女性解放主題,調節為堅強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父權社會奮力維護個人尊嚴。

  多部中聯拿手好戲均是香港電影史上出色的社會寫實電影代表作。經典電影《危樓春曉》(1953)樹立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烏托邦理想,宣揚守望相助的睦鄰關係。《金蘭姊妹》(1954)以媽姐─底層職業女性的處境窺看社會上各式光怪陸離現象,周遭的男人不是騙財就是騙色,唯一出路是女兒要自強。

  中聯兩周年紀念作《愛》(1955)及《愛(續集)》(1955)由六位導演攜手,全體演員參與演出,歌頌多種人間之愛,與無私奉獻的精神。輕鬆小品《牆》(1956)是中聯探討五十年代轉變中都市夫婦生活的傑作,小夫妻鬧離婚,板間房內架起布幔為牆,小女兒只好游走牆的兩邊。《紫薇園的秋天》(1958)是秦劍、楚原師徒一導一編之作,大宅內父權體制的代表,由專橫的女人充當,兒子對母親愚孝,誤了自身也誤了下一代。《父與子》(1954)生動地描寫父親望子成龍的固執、欲把兒子送進名校的心態。同是探討父母子女關係,秦劍導演的《兒女債》(1955)中,四對夫婦欲當父母卻有心無力。影片題材貫徹中聯對社會低下層的關懷,生活縱有辛酸,也有溫情。

  除了溫情/悲情的文藝片,中聯也有不少大膽嘗試。偵探片《香城兇影》(1958),由命案牽連出背信棄義以至勾二嫂和無間道,影片採用高反差的燈光和攝影,影像魅力逼人。《我要活下去》(1960)的馬場大劫案至今再看仍驚心動魄,悍匪逃亡時步步走入絕境。以抗日為題的《路》(1959)、疑似鬼片的《吸血婦》(1962)、 通過一袋賊贓的不斷易手串連而成的諷諭喜劇《錢》(1959)、中聯第一部幾乎無個好人的《血染黃金》(1957),監犯為黃金實行拼個你死我活,吳楚帆演陰狠的刀疤李固然一改形象,梅綺的蛇蠍美人則是風騷入骨。每一部皆讓人刮目相看,讓觀眾對粵語片重新審視。

  電影節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於電影節期間放映的電影售票安排,將按「第三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訂票方式於二月廿六日至三月四日接受郵購訂票,亦可於二月廿六日至三月九日在電影節網頁(www.hkiff.org.hk)進行網上訂票。門票於三月十日起於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信用咭電話購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查詢: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詳情可參閱《第三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及訂票手冊和電影資料館出版的第五十七期《展影》或瀏覽網址:www.filmarchive.gov.hk或www.lcsd.gov.hk/fp。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5時08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