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文化博物館展出羽佳粵劇藏品選粹(附圖)
*******************

  羽佳原名翟羽佳,是香港資深的粵劇紅伶,淡出藝壇後,一直悉心保存其各項演出的物品,並於去年將其多年保存的二千多項有關粵劇演出的珍藏慷慨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作永久庋藏。

  有關的捐贈典禮於今日(一月十五日)在文化博物館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馮程淑儀、翟羽佳、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鄒燦林,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

  馮程淑儀於捐贈典禮上致辭時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館為保存和弘揚粵劇文化,自一九八○年代開始有系統地蒐集粵劇文物,多年來得到多位劇壇名伶、粵劇界人士、學者和熱心市民慷慨捐贈,至今館內藏品有二萬多件。文化博物館更特設粵劇文物館,展出各類粵劇文物,並不時舉辦與粵劇有關的專題展覽,加深市民對粵劇文化的認識。

  馮程淑儀稱:「羽佳先生把數十年來演出時用過的服飾、戲箱、舞台道具,以及劇本、照片和宣傳刊物等二千多項文物,全部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此舉對保存粵劇文物的工作,實在是極大的鼓舞和支持。這批文物是文化博物館首批完整的文武生行當專藏,對研究羽佳先生的演藝事業和傳統的粵劇表演藝術,極具參考價值。」

  這批捐贈藏品包括粵劇服飾、舞台道貝、劇本、戲橋、電影特刊、報刊及照片等。其中不乏羽佳的名作《英雄兒女保江山》和《春風吹渡玉門關》的劇本。此外,羽佳的生活照、父親翟善從和母親周少英的照片,亦包羅在其中。

  為讓市民對這批新增藏品有所認識,文化博物館從中精選了六十多件藏品,由明日(一月十六日)起至四月十八日於一項名為「羽佳粵劇藏品選粹」展覽中展出。

  羽佳於一九三八年出生於粵劇世家,父親翟善從是粵劇武生,母親周少英則是梨園小生及老旦。自四歲起便隨父母習粵劇的武功、唱功、關目和做手。一九四五年,羽佳初踏台板,與母親在東樂戲院演出《呂布與貂嬋》籌款賑災,反應不俗。此後,羽佳隨父母往澳門、廣州等地演出,深受廣、澳戲迷歡迎,贏得「神童羽佳」的美譽。

  其精湛演技,迅獲東南亞班主的垂青。一九五三年,羽佳應邀前往星馬演出,至一九五七年才正式回港,以獨當一面的文武生再遇香港戲迷。一九六二年,羽佳演藝事業再創高峰,他參與何少保班主的「慶紅佳劇團」,與南紅分別擔當文武生和正印花旦,其他台柱還有梁醒波、靚次伯、陳寶珠和任冰兒等。第一屆「慶紅佳劇團」在大會堂音樂廳演出新編劇目《英雄兒女保江山》,後移師九龍東樂戲院演出,均告場場滿座。一九七一年,「慶紅佳劇團」與「大龍鳳劇團」在北角皇都戲院,首以雙班制分別於上下半場演出。這種嶄新的安排,極受觀眾歡迎,更創當時粵劇十餘年來票房最佳紀錄。一九九三年,羽佳參與慶祝香港八和會館成立四十周年暨籌募會務經費演出後,便正式告別粵劇舞台。

  除了舞台演出外,羽佳亦參與不少電影演出。一九四八年,其父將羽佳的舞台作品《哪吒鬧東海》搬上銀幕,非常賣座。羽佳遂成為片商爭相羅致的對象。翌年他參與多部電影演出,包括《紅孩兒》、《三娘教子》、《孤兒救祖》和《甘羅拜相》等,均大受歡迎,成為伶影雙棲的藝人。羽佳一直活躍於銀幕,至一九六七年拍攝《樊梨花》後,才正式告別影壇。

  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星期三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農曆年除夕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初二休息。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資料,歡迎瀏覽文化博物館網頁,網址:http://hk.heritage.museum,或致電二一八○ 八一八八查詢。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6時5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