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香港科研人員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附圖)
*********************

  香港科研人才的能力備受認同。本地科研人員今日(一月十四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在北京公布的二○一○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共獲得六個二等獎項。

  政府發言人說:「香港的科研人員屢獲殊榮,彰顯了香港在基礎和應用研究發展方面的超卓實力,給予本地致力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士以至特區政府極大的鼓舞。我們衷心恭賀各得獎者,並期望他們能在科研工作上繼續再創高峰。」

  得獎項目詳情如下: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由香港科技大學李行偉教授領導研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項目「複雜環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二○一○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有香港大學的王文平教授、李玉國教授和張華倫博士,以及南京河海大學的唐洪武教授。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旨在授予在重大科學技術項目中有突出貢獻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在二○一○年,全國共有超過680個推薦項目參與競逐此獎項。

  李行偉教授和其團隊是次獲獎的項目屬於環境水力學及環境工程應用研究領域,曾獲得裘槎基金會,香港研究資助局和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

  團隊利用理論分析和大量實驗對浮射流的特性和污染物擴散機理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研發了三維虛擬的計算機模型軟件「VISJET」,去預測和顯現在任何天氣環境下海洋底部污染物的濃度和流向。透過這項突破性的科技研發出來的環保軟件獲得國際好評,在香港,有關的研究成果已有效地應用於幾個具有重大社會效益的項目,例如:

- 香港海港淨化計劃環境影響評估;
- 元朗行洪道設計; 及
- 二○○三年淘大花園非典病毒空氣傳播及醫院隔離病房通風設計的研究。

  兩項由內地單位推薦的研究項目亦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它們分別是由香港中文大學的潘偉生教授、吳浩強教授、黃國柱教授和吳志萍博士參與的項目「顱腦創傷後繼發性腦損害發生機理與診治新技術應用」,和香港大學周中軍教授參與的項目「衰老的分子調控機制及個體化衰老評價的創建和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規格最高的獎勵,旨在獎勵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在二○一○年,共有超過120個項目競逐此獎項。

  由香港中文大學的黃捷教授領導的香港項目「非線性輸出調節問題及內模原理」,榮獲二等獎。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澳洲紐卡素大學的陳智勇博士、中國科學院的張紀峰教授和浙江大學的葉旭東教授。該項目由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

  現實生活中許多控制問題都可透過數理概念,以輸出調節問題的方式表述,例如高速列車的減震功效、艦載飛機如何在惡劣天氣下降落的問題、航天器的姿態控制,以及機械人的協調和操控等。因此,輸出調節問題在近20年來,一直是非線性控制領域中熱門的研究課題。

  黃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為不確定非線性特質的系統,提供了可供解決強健輸出調節問題的系統性方案,更把基於內模原理的設計推廣應用在非線性系統上。黃教授的研究在國際控制學界備受推崇。

  另外,兩項由內地單位推薦的研究項目亦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它們分別是香港大學關新元教授參與的項目「肝癌轉移機理的新發現及其意義」,以及香港城市大學李國耀教授參與的項目「塑膠的複合結構、注射成型過程與機械破壞行為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辦,是國家科學技術界一項崇高的榮譽,旨在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及組織。「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有五個類別,除「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外,還有「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邀請統籌和推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的香港特區候選項目。創新科技署負責統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在香港特區的推薦工作。至於「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推薦工作則由教育局負責統籌,並由香港研究資助局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助。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0時2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