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六題:食品價格
**********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馮檢基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壎竻膚蔽攭P一嶽的答覆:

問題:

  政府統計處公布,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本年十月份的按年升幅為百分之2.3,是十九個月以來最高,當中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上升達百分之5.7。有報道指出,由於食物佔中下層市民生活總體開支的比例較高,通脹升溫明顯會令他們生活承受更大壓力,加上港元跟隨美元貶值,而內地物價不斷上揚,很多基本糧食更出現囤積炒賣情況,受炒風影響,蒜頭、辣椒和薑等價格均大幅飆升,對主要依賴平價內地食品以維持生活質素的中下層市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有否研究最近食物價格飆升對中下層市民生活的影響;當局有否了解內地出現基本糧食炒風的情況和有關當局的應對、內地炒風對本港進口食品價格的影響,以及炒風有否蔓延至本港的趨勢,甚至出現囤積抬價的情況;若有,詳情為何;

(二)鑑於早前有報道指出,中國食米的超級市場零售價未有跟隨進口價下調,兩者的差價更擴大至百分之16,遠高於泰國米的差幅,有否了解為何出現中國食米的零售價未有跟隨進口價跌幅而下調,更出現不跌反升的情況;若有,詳情為何;有否發現有批發商和零售商肆意抬價以謀取暴利;有否評估這情況是否反映進口內地食米市場競爭不足;當局有何針對性措施,促使零售商盡快相應調低從內地進口的食米價格,避免普羅市民在通脹加劇下還要捱貴米;及

(三)過去十二個月,從內地進口的新鮮豬肉及冰鮮豬肉的批發價/進口價和零售價的差距變化為何;差價是否有擴大的趨勢;有否發現有市場人士抬價的情況;現時當局有甚麼措施遏止市場人士藉抬價謀取暴利,讓市民以合理和反映成本的價格購買豬肉?

答覆:

主席:

  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維持各類食品穩定供應和保障食物安全。我們會繼續與各食物來源地尤其是內地有關當局聯繫,確保食物供應保持穩定,以滿足香港市民的需求。食品價格一向由自由市場釐定,政府的責任是提高市場透明度,令市場更有效運作,讓消費者作出精明的選擇。問題的三個不同部分的回覆如下:

(一)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食品支出是中下層家庭總開支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當局一直密切監察食品價格的變化對中下層家庭的影響。我們留意到,在最能反映消費物價對較低收入住戶影響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中,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價格在十月份的按年升幅為5.6%。如果把外出用膳計算在內,十月份所有食品類價格在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中的按年升幅則為3.6%,所佔權數約為32%。換句話來說,較低開支住戶要維持一樣的食品消費水平和組合的情況下,就要較一年前增加其住戶總開支約1.2%。

  食品價格的上升,主要由多方面的因素組成。一方面本地消費市道改善,令餐廳和食品零售商的提價能力有所提升;國際食品價格亦自去年顯著回升;此外,近期內地的食品價格升幅較快,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以內地為食品主要供應地的香港難免會受影響。

  控制通脹預期和防止通脹升溫是內地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今年以來,內地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包括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五次,以及在十月加息一次。針對穩定食品價格方面,國務院先後在八月和十一月發出通知,推出多項措施以扶持生產、保障供應,打擊價格違法行為,理順價格關係,從而穩定市場價格。

(二)問題第二部分涉及食米的供應和價格。政府一向密切留意本港食米的供應及價格。我們亦注意到傳媒就食米價格的相關報道。食米的進口及零售價格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匯率的波動、市場供應、食米出產國的氣候變化、營運商的經營成本及銷售策略等。另外,由於食米由進口到零售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距,零售價一般不能即時及直接反映進口價的轉變。若我們比較今年首三季的數字,中國絲苗米進口價的升幅為1.4%,零售價則上升1.9%。

  香港在二○○三年開放食米貿易,目的是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吸引新的經營者加入,促進業內競爭,提高市場效率,務求最終令消費者受惠及整個社會得益。在開放食米貿易後,食米貯存商的數目由二○○三年約五十個增加至現時約一百三十個,可見食米市場的競爭已大為增加。

  工業貿易署與食米貯存商經常聯絡,並透過食米管制方案監察食米進口、貯存和出售情況;近期並沒有發現本港的食米進口價及零售價有不尋常波動。

(三)問題第三部分涉及豬肉價格。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過去十二個月的豬肉批發價/進口價和零售價差距的變化都有收窄的情況。詳情請參閱附表一和附表二。

  我們一直透過不同渠道與業界溝通,了解他們運作需要,並鼓勵和協助業界開拓更多食品來源地,增加食物種類,以維持整體食物供應穩定。前兩天我在北京落實內地進口冰鮮牛肉的安排就是一個好例子。

  多謝主席。



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1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