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今日(十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的致辭全文︰

主席:

  首先,我很感謝各位議員就《施政報告》內有關運輸和房屋的政策發表意見。我會就幾個課題作一個綜合的回應。

運輸政策
----

  正如剛才發展局局長所說,我們在基建方面有一定的進展。過去一年,港珠澳大橋主體和高鐵香港段已經動工,南港島線(東段)和觀塘線延線已刊憲,我們也爭取於今年年底前將沙中線刊憲。

  在辯論中,有數位議員都提出,希望政府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航空、航運和物流樞紐的地位。我們也會繼續推行措施,保持物流業的持續發展,維持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確保香港在環球供應鏈的領導地位。

  至於三條過海隧道的問題,我們會盡快向立法會介紹顧問報告的建議,並且會展開公眾諮詢。

房屋政策
----

立法規管一手私人住宅銷售

  在房屋方面,讓我先談談有關《施政報告》內宣布由運輸及房屋局成立督導委員會,具體討論立法規管一手樓宇銷售事宜的進展。我們已於本月二十日成立了督導委員會,由局方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多個相關的專業機構的代表、立法會議員、個別人士,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代表。督導委員會會就法例的涵蓋面、主要規管事項,以及執法機制及罰則等事宜進行討論。委員會下會成立三個小組,就物業資訊及示範單位、銷售安排及方式,以及執法機制及罰則,進行詳細討論。委員會會在一年內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我們希望以白紙條例草案的形式,就委員會的建議進行諮詢,以加快諮詢公眾意見及立法的過程。政府是有決心做好立法的工作。這陣子流行說「力場」,我看不到有甚麼「力場」阻礙我們的工作。

公屋三年上樓

  不少議員提出「居住」的問題。代主席女士,公屋是維持本港社會安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行政長官已經在《施政報告》重申了公屋三年上樓的承諾。

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

  就居屋的議題,大家都有發表意見。我們明白,居屋是市民一直以來比較熟悉的資助房屋計劃。他們提出「復建居屋」背後的原因,是希望市場上有一些市民能夠負擔的單位,讓他們「上車」,日後甚至有機會拾級而上。我們明白這些關注及期望,也認為政府在資助長遠有供樓能力的市民置業方面,有一定角色。我們決定重新啟動資助房屋計劃,其實都是朝茼P一個目標去做。大家會問,究竟應該純粹沿用傳統居屋的安排,還是應該加以適應、調節,才更有效地針對現時需要資助置業人士的訴求呢?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我們要適當地調節以往做法。

  居屋傳統上的綠白表比例都是綠表一般佔大多數,主要以公屋居民為受助群,一直以來都是以八比二(即公屋戶佔八成;其他人士佔二成)的比例作分配基礎;從早前出售剩餘居屋的反應看到,其他人士申請者的比例卻較高。在諮詢期內,亦較多人提出應協助夾心階層家庭。因此,我們認為新計劃下大部分配額應給予非公屋戶申請人,另外亦會有小部分配額分配予公屋戶,保留了傳統居屋能為提供綠表人士由公屋轉為「上車」的渠道。此外,我們會特別為單身人士給予一定配額,這有別傳統的做法。

  在入息和資產限額方面,以最新一期(即第六期)剩餘居屋為例,家庭入息限額為27,000元,資產限額為530,000元,而過往六期剩餘居屋的平均家庭入息限額為23,300元,資產限額為643,300元。在諮詢期內比較多人提出協助夾心階層置業或一些首次置業者,但應該是長遠有供樓能力,需要的只是政府稍為幫一把才能「上車」的。因此,以前沿用的限額必須調節。我們的構思是把家庭入息限額提高至39,000元,資產限額調校至600,000元。另外,有很多意見認為應針對性幫助首次置業的人士,例如一段時間內從未有置業的人士。因此,新計劃會在這方面有比以前24個月的安排更嚴謹的規定。

  在資助形式方面,傳統居屋在發售時有折扣,但之後轉售需要補價。新計劃則沒有傳統居屋的補價要求,有助市民透過「上車屋」,將來按需要換區或換大一些,拾級而上便靈活得多。

  部分市民擔心薪金升幅追不上樓價升幅,就算每月「供得起樓」,籌措買樓首期都有困難。同時,普遍輿論亦提醒政府,絕對不可以「好心做壞事」,要提防市民因心急獲得資助而上錯車或勉強上車。我們希望讓參加者先租住計劃下的單位,在五年租約、租金不變的穩定環境下,安心儲蓄,加上他們在終止租約後兩年內置業仍可獲得置業資助,他們有充裕時間考慮,按部就班,配合自己的步伐及經濟環境,作出是否置業的決定。

  在計劃的執行機構方面,傳統居屋由房委會興建。新計劃由房協負責,憑他們在租務及試行新的資助計劃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相信可以更靈活、更好地推行計劃,而房委會則可以專心為公屋居民服務。

  新計劃提供有一定質素而簡約實用的單位,有傳統居屋的實效,也有私人物業的特質,比較符合夾心階層的置業要求,會為市民在私營房屋市場提供多一類選擇;還有充足的緩衝期給置業者儲錢和選擇合適上車時機,不用急於入市或他日後悔上錯了車。

  綜合以上的調整、適應,針對現時上車困難的問題,我們會和房協推出「置安心」計劃,以「受助自助、按部就班、彈性緩衝」的方向協助市民置業。

  有議員認為「置安心」的單位數目杯水車薪,在時間上是「遠水近火」,想我們興建多些、做多些,以滿足市民的置業需求。政府已經為計劃在青衣、鑽石山、沙田、大埔、屯門以及其他地區預留土地,提供合共約五千個單位。首個發展項目會在青衣,預計約在二○一二年接受預租申請,並於二○一四年提供約一千個單位,我們現正與房協研究加快這時間表的可能性。假如市民反應理想,政府會考慮為計劃物色更多土地。我們會盡快推出「置安心」的單位,不過,大家都要明白,以現樓方式推行資助置業計劃,始終需要一定時間籌備和興建,房屋始終都要一磚一瓦興建,任何計劃也會有同樣情況。

  至於提出「遠水不能救近火」,希望計劃可以影響或穩定樓價的議員,我必須強調,「置安心」是一個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途徑,而不是一項遏抑樓價的措施。社會上,無論市民、學者、議員、評論員,都普遍認為面對樓價上升的問題,必須要對症下藥,由供應入手。這方面,特首已在《施政報告》交代了。

優化「置安心」的建議

  很多謝有數位議員提出了一些優化「置安心」的建議。不過我們要小心考慮,例如會否涉及雙重資助房屋優惠,亦要審慎運用公帑。另一方面,由於租戶購買「置安心」單位時,已經不是新樓,再加上單位是簡約、實而不華的,所以樓價不可以一般市價衡量,實際上是已經有進一步的緩衝。有議員提出疑問,他們會不會在該段時間便儲足首期。我想指出,我聽到議員計數的假設,但這計劃是希望幫助一批已經為買業作出準備、已經開始為這項決定儲蓄、有計劃按部就班完成置業安排的市民,議員提出由零儲蓄開始,這可能不是反映現實。

白表申請者在未補地價下購買二手居屋

  有議員提議,容許向符合居屋白表資格的人士,在居屋第二市場不需補地價購入二手居屋單位。

  居屋第二市場容許公屋租戶及正輪候公屋的綠表人士參與,目的是為現有公屋住戶和綠表人士提供一個自置居所的途徑,騰出更多公屋,編配予有真正需要的人士。容許白表申請者在未補地價下購買二手居屋,等同以公帑資助更多人置業,須考慮有關建議是否可幫助真正有需要置業的人士,當中亦涉及公平的問題,譬如究竟哪一類人士應得到資助等;另外亦須考慮能否令居屋單位的需求和供應有效地配合,不是不研究,不過要小心研究。

活化居屋第二市場

  有議員提出,要提供不同的上車選擇,這方面我是同意的。特別在二手資助房屋單位,其實可以成為一個可負擔的中小型單位的重要供應來源。現時,有超過320,000個居屋單位,其中約65,000個已繳付補價可自由在公開市場出售,其餘約255,000個仍未繳付補價,可在居屋第二市場出售,而繳付補價後,可在公開市場出售。這些居屋單位,有七成位於市區和擴展市區,促進這些單位的流轉,有助增加中小型低價單位的供應,並滿足部份市民置業的需要。

  為此,房委會提出了幾項措施,包括︰

(1)由按揭證券公司提供補價貸款擔保,方便居屋業主向房委會繳付補價並分期償還補價貸款,有關計劃已於今年九月中正式推出;

(2)簡化行政安排及加強宣傳,縮短申請買賣居屋所需證明書的時間,和評估補價的時間;以及

(3)延長房委會按揭還款保證期,把二十五年的按揭還款保證期延長至三十年,相信可有助準買家與財務機構商議更優惠的按揭條款,預計可在十二月生效。

出售公屋

  至於有議員提到「租置計劃」,是在一九九八年初推出,協助政府達到在當時一九九七年《施政報告》中所訂下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置業的政策目標。經政府二○○二年全面檢討房屋政策後,置業比例的目標已不復存在,因此再無繼續推行「租置計劃」的理據。事實上,「租置計劃」推出以來,一些屋h管理上的問題變得複雜。此外,回收公屋單位是供應輪候冊申請者的重要來源,把公屋單位售予租戶,會影響公屋單位的供應,以及政府及房委會對於公屋輪候三年上樓的目標,因此政府暫時不會考慮恢復推出「租置計劃」。

  現時「租置計劃」其實涵蓋三十九個屋h,仍有六萬多個「租置」單位尚未售出,居於上述單位的租戶仍然可以購買這些單位。此外,公屋居民及市民亦可於居屋第二市場或私人市場購買「租置計劃」下的二手單位。

結語

  代主席女士,最後我想談談所謂「買樓幸福論」。由始至終,政府都認為置業是個人的決定,要量力而為,我與一群學生真情對話時,強調我們這個資助計劃不是用來遏抑樓價,亦不是鼓吹買樓才有幸福,是否有幸福是個人的取向,不過,置業自然會帶來責任,是一個長遠的承擔,相信這一點大家是明白的。代主席女士,運輸及房屋都與民生息息相關,我會就以上的課題繼續與本局和各位議員緊密合作。多謝代主席女士,懇請議員支持《施政報告》。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6時43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