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科學館舉行香江生態展覽(附圖)
***************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而且在幾世紀以來,因為人類的活動和發展令環境出現巨大轉變,但仍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處於熱帶、山多平地少、地勢及生境地種類多元化,這都是香港維持豐富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

  為了讓市民對香港的野生生物有更多認識,香港科學館由即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舉行「香江生態」展覽,介紹三十多種可在本地找到的野生動物,包括香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以香港命名的香港鬥魚、首先在香港發現的香港瘰螈,以及郊外常見的黑眶蟾蜍、u盲蛇、海南沼蝦、香港南海溪蟹、糞金攭M齒負泥甲等等。透過展板解說,觀眾可對這些野生動物品種有更多認識。而場內的互動展品,亦可增進觀眾對昆蟲的身體結構和動物分類的了解。他們更可投票,選出最喜愛的濕地動物。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辦。

  香港在過去一百年已記錄的物種中,錄得脊椎動物和植物品種分別超過八百種和二千五百種,其中雀鳥超過五百種。在無脊椎動物中,已知的昆蟲品種超過數千種,陸地和淡水的無脊椎動物總數則多達二萬五千種,物種數量之多,十分驚人。是次展覽藉著介紹本地豐富的動物品種,讓市民對保育生態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

  展覽展出四件互動展品,包括:「分門別類」、「濕地之星」、「似是而非」,以及「觀察入微」。

  在地球上有數以百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繁衍。參觀者透過「分門別類」,可了解科學家如何依據動物的生理特徵,利用簡化的分類圖把動物分類,認識各物種互相依存的關係。

  香港的濕地物種非常豐富,參觀者藉「濕地之星」投下一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濕地生物。

  在大自然堙A很多動物在外形上很相似,但其實屬於不同的品種。於「似是而非」展品中,參觀者可透過拼砌圖像,認識蝴蝶和蛾、蟾蜍和蛙、陸攭M水魚外表特徵的分別。

  昆蟲的身軀雖然細小,但是身體結構殊不簡單。參觀者在「觀察入微」可利用顯微鏡看看牠們的複眼、翅膀、口器和腹部等獨特的結構。

  科學館入場費為二十五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可獲半價優惠,星期三免費入場。

  科學館位於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三及星期五下午一時至晚上九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九時,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有關展覽詳情請瀏覽科學館網址 hk.science.museum ,或致電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查詢。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7時45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