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發展中的光影 電影資料館舉辦電影歷史研討會及放映珍貴影片(附圖)
******************************

  二○○九年是否香港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相傳於一九○九年拍攝的短片《偷燒鴨》是否香港的首部電影?如何界定哪些是「香港電影」?何謂「首部電影」?由於默片時期的保育工作非常缺乏,原始資料大多殘缺不全,令各界對電影剛面世時的光境缺乏瞭解,一連串的爭論亦是推動電影史研究工作的最好時機。有見及此,香港電影資料館於十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辦「中國早期電影歷史再探研討會」。

  來自內地、台灣、日本、美國的二十多位學者及電影研究員,包括:李少白、畢克偉(Paul G. Pickowicz)、羅卡、吳詠恩、黃愛玲、黃雪蕾、法蘭賓(Frank Bren)、廖金鳳、鍾寶賢、黎錫、周承人、李以莊、傅葆石、劉輝、李培德、葉月瑜、盧偉力、張真、張偉、嚴潔瓊、魏萍、陳建華、李道新、汪朝光、瀧下彩子、李道明、三澤真美惠和邱淑婷,將以不同角度深入探討香港電影史,並論及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社區的電影製作,回顧及重新探索早期華語電影的發展。討論議題有:中國與香港電影源頭,布拉斯基與中國電影,香港影業先驅,早期電影工業,類型與語言,音樂、影戲和記憶,電影與觀眾,以及早期電影裡的日本元素。

  研討會於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畢業生評議會室及電影資料館資源中心舉行。研討會以國語為主要會議語言,免費入場,有興趣人士可致電二一一九 七三七二(香港電影資料館)或二八五九 二四六○(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報名留座。

  是次研討會由香港電影資料館主辦,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協辦,並得到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東亞及太平洋研究中心和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的支持和贊助。

  為配合是次研討會,電影資料館亦於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舉辦「發展中的光影──早期華語電影」,放映部分早期的華語和香港電影,亦選映一系列一九○九年製作的歐美影片,以呼應一九○九年為香港電影誕生之年的論述。部分指定場次設有現場音樂伴奏,特邀曾在本地與海外默片放映中作多次演出的恩尼.哥柏斯(Ernesto Maurice Corpus)伴奏。

  有說故事短片《偷燒鴨》於一九○九年攝製,標誌茩輕銋q影的誕生,但事實上至今仍未有實質證據證實此說法。同年於歐美地區的電影製作已相當成熟,敘事描寫細緻,技術亦見先進。是次選映六齣當年於其他地區拍攝的短片,組成「一百年前」合輯,作為研究早期中國電影的參考對照。包括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的意大利影片《凱撒大帝》、把科幻電影帶到另一巔峰的法國短片《木星之旅》、由電影史上最早的明星主演的《賽姬愛神傳說》和《大鬍子女人之戀》、早期英國兒童電影《反斗孖寶》及充滿懸念的美國佳作《鄉村醫生》。

  二十年代,香港電影先驅黎民偉與友人自組團隊,跟隨孫中山遠赴廣東、南京及北京等地,記錄軍閥割據期間,國父力圖統一國家的奮鬥歷程。及後剪輯成《勳業千秋》(1941)由黎氏的民新公司發行公映,珍貴片段包括孫中山北伐歷史場面。影片拷貝由黎氏後人保存至七十年代,已告變壞,幾經搶救後得以修復其中34分鐘的片段。年前,黎氏後人把拷貝捐贈香港電影資料館作永久保存。

  過去百年來,香港的文化及社會面貌歷盡變遷,卻無文獻資料有系統地記載這些轉變,早年面貌的影像紀錄極為稀有。「早期香港紀錄」放映的其中三齣短片,由王泉珠的家人於日佔時期冒茤囥R危險竭力保存,年前贈予電影資料館收藏,極具歷史價值,包括當年香港旅遊協會耗資三千元攝製、向外國遊客介紹香港風光名勝的《香港風景》(1936),展示當年香港地形和都市面貌、並探視居民生活的《香港風貌》(1930-1940)及顯露香港戰前風貌、學生上街示威片段的《香港戰前風貌》。《愛Y生短片》(1898)為館藏香港最早期的影像資料,亦是目前學界公認最早拍攝本土實貌的影片,當中包括街景、總督府、錫克炮兵團、士兵步操等片段,另附上海及澳門風光。

  影史中的傳奇人物賓杰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國人,他常於二十世紀往返亞洲,在中國及日本拍片,積極從事電影拍攝、發行、放映,並參與黎民偉、黎北海的《偷燒鴨》及《莊子試妻》的製作。雖然該兩片經已散佚,但布拉斯基部分的紀錄片得以留傳下來,並於「布拉斯基之旅」中放映他在中國拍攝的作品:探討女性的《女青年會細看中國》(1909)和重塑辛亥革命的《中國革命》(1912),以及以他為主題的紀錄片《尋找布洛斯基》(2009)。而於美國公映時獲得《紐約時報》及《綜藝》等刊物好評的《經巡中國》(1917),記錄了民國初期的社會實況,攝製歷時十載。影像構圖精緻講究,並映現了布拉斯基講故事的技巧和幽默感。

  現存最早之中國電影《勞工之愛情》(1922)是早期華語電影中的佳作。該喜劇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張石川及鄭正秋分別擔任導演和編劇,兩者受荷里活的滑稽默片影響,利用寫實的社會處境製造幽默。片中刻劃的街道、流氓、賭檔等,充分反映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城市風貌。

  《一串珍珠》(1926)為探討虛榮之險惡的道德劇。導演李澤源本是工程師,執導了多部長城電影,他希望在銀幕上表現貼實的中國人形像,並提出「非採用問題劇製成影片,不足以移風易俗,針砭社會」的方針。

  《西廂記》(1927)和《海角詩人》(1927)均為侯曜導演、林楚楚和李旦旦主演。前者利用當年最前衛的特技,配合豐富的想像力,把這部中國古典劇作化為一段夢幻狂想曲。是次放映的染色拷貝在荷蘭尋得。而《海角詩人》的現存拷貝只餘零散片段。導演侯曜表明本片「注重描寫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衝突」,並飾演片中的憂鬱詩人,遠離文明逃到荒涼海島,與酒水和海水為伍。是次放映的拷貝從歐洲尋得,並由波洛尼亞電影資料館修復。

  由於武俠小說受普羅大眾歡迎,武打片(或神怪片)早在二十年代已風行一時,每每一拍數集以至十數集。《荒江女俠》(1930)原作小說屢被搬上銀幕,是次放映的第一集《大鬧寶林寺》為缺本,欠片首及結尾,但已足以反映當年的電影人如何以豐富多姿的特技將幻想中的武俠世界形像化。

  除《勳業千秋》和「布拉斯基之旅」中的《尋找布洛斯基》分別為國語旁白和對白外,其餘均為默片,「一百年前」部分短片設現場英語傳譯。「早期香港紀錄」中的《香港風景》和《香港風貌》、《勞工之愛情》、《一串珍珠》、《西廂記》、《海角詩人》和《荒江女俠》設中、英文字幕。

  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節目詳情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備取之節目單張。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www.lcsd.gov.hk/fp。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9時39分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