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科學館科訊廊介紹利用微生物技術自廢水製氫
********************

  能源專家認為氫氣是一種理想的燃料,燃燒時僅產生水,不會有其他的副產物污染環境。他們預計,氫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化石燃料,成為主要的能源。有興趣多認識這項科研的市民,可由今日(九月二十三日)至明年一月十七日到香港科學館科訊廊,參觀最新展覽 ─ 「利用微生物技術自廢水製氫」,了解如何透過生物技術利用廢水製氫。展覽內容由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講座方漢平教授提供。

  氫是一種具高燃料價值及十分環保的能源。它燃燒後只產生水。許多經濟學家和科學家認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將以氫為主要能源,就像二十世紀的石油和十九世紀的煤炭。雖然石油在二十世紀初已開始用作汽車和飛機的燃料,但要經過五十年,石油才取代煤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能源。目前,不少人認為以氫作為能源現仍處於萌芽階段,但亦有相信,氫最終將會取代石油,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能源。

  氫可直接用作內燃機的燃料。歐、美已經有了以氫為燃料的汽車和巴士。俄羅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證實氫也可用於飛機。此外,在燃料電池內,氫與氧在常溫下發生反應,亦可產生電力。由於目前尚缺乏安全的儲存技術及可供應氫到用戶的設施,令氫未能廣泛地用作燃料。現時,生產氫的主要方法是將化石燃料在高溫和高壓下氣化,或是將水電解。

  厭氧微生物在適當的條件下也可以產生氫。然而,在自然環境中,一般人很難察覺到微生物所產生的氫,因為這些氫很快即被一些以氫作能源的微生物消耗了。然而,環境工程師在厭氧廢水處理中發現,若能控制厭氧反應器的狀態,以抑制消耗氫的微生物的活性,便可利用廢水製氫。

  能源和環境保護是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問題。目前,產氫的廢水處理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環境微生物學家正在尋找可大幅度提高能量回收率的微生物。與此同時,許多研究小組正在開發各種兩段式的處理技術 ─ 第一階段是廢水生物製氫;第二階段是將殘餘的有機酸轉化成甲烷,或是利用光合細菌進一步產氫。然而,當中涉及的技術和研究的工作仍尚待完成。這可能還再需要十至二十年時間,才能將生物製氫的技術發展成一種廣為接受的廢水處理技術。

  除展覽外,科學館於九月二十六日將舉辦科學講座「廢水生物製氫:一種可持續的環境生物技術」,由方漢平講座教授主講。講座於科學館演講廳舉行,以粵語進行,即場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詳情可致電二七三二  三二二三查詢。

  科學館位於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三及星期五下午一時至晚上九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九時;逢星期四停止開放(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二十五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可獲半價優惠;星期三免費入場。

  查詢請電: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或瀏覽科學館網址http://hk.science.museum。



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01分

列印此頁